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谮人者,谁适与谋。
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慎尔言也,谓尔不信。
捷捷幡幡,谋欲谮言。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杨园之道,猗于亩丘。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萋斐〕都是文采相错的样子。
〔贝锦〕织有贝纹图案的锦缎。
〔哆〕张口。
〔侈〕大。
〔南箕〕星宿名,共四星,联接成梯形,如簸箕状。
〔缉缉〕附耳私语状。
〔翩翩〕往来迅速的样子。
〔捷捷〕信口雌黄状。
〔幡幡〕反复进言状。
〔女〕同“汝”。
〔骄人〕指进谗者。
〔劳人〕指被谗者。
〔草草〕陈奂《诗毛氏传疏》“草读为慅(cǎo忧愁),假借字也。”畀(bì)〕与。
〔有北〕北方苦寒之地。
〔有昊〕苍天。
〔猗〕在……之上。
〔亩丘〕丘名。
〔寺人〕阉人,宦官。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