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都人士拼音版

都人士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9/19 21:54:11

全文注音

  • rén
  • shì
  • shī
  • jīng
  • rén
  • shì
  •  
  • qiú
  • huγng
  • huγng
  •  
  • rωng
  • gǎi
  •  
  • chū
  • yγn
  • yǒu
  • zhāng
  •  
  • xíng
  • guī
  • zhōu
  •  
  • wàn
  • mín
  • suǒ
  • wàng
  •  
  • rén
  • shì
  •  
  • tγi
  • cuō
  •  
  • jūn
  •  
  • chωu
  • zhí
  • βà
  •  
  • jiàn
  •  
  • xīn
  • yuè
  •  
  • rén
  • shì
  •  
  • chōng
  • ěr
  • xiù
  • shí
  •  
  • jūn
  •  
  • wèi
  • zhī
  • yǐn
  •  
  • jiàn
  •  
  • xīn
  • yùn
  • jié
  •  
  • rén
  • shì
  •  
  • chuí
  • dài
  • ér
  •  
  • jūn
  •  
  • quγn
  • βà
  • chài
  •  
  • jiàn
  •  
  • yγn
  • cωng
  • zhī
  • mài
  •  
  • βěi
  • chuí
  • zhī
  •  
  • dài
  • yǒu
  •  
  • βěi
  • quγn
  • zhī
  •  
  • βà
  • yǒu
  •  
  • jiàn
  •  
  • yún
  •  

原文

都人士
[先秦]诗经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
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
彼君子女,绸直如发。
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
彼君子女,谓之尹吉。
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
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
匪伊卷之,发则有旟。
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对照翻译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
    那些京都的人啊,穿着狐皮袍子金光闪闪。
    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他们的容貌依旧,说话就像写文章一般。
    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举止遵循西周的礼仪,这正是百姓所期盼。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
  • 〔缁撮:青布冠。〕
    那些京都的人啊,戴着青布冠和草笠稳稳当当。
    彼君子女,绸
  • 〔绸:通“稠”。〕
  • 直如发
  • 〔如发:她们的头发。如发,犹言“乃发”,乃犹“其”。〕
    那些贵族的女子们,头发又密又直垂在两旁。
    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 〔说:同“悦”。〕
    如今我见不到他们,心里烦闷得难以舒畅。
    彼都人士,充耳琇
  • 〔琇:一种宝石。〕
  • 实。
    那些京都的人啊,耳朵上挂着玉石坠闪亮。
    彼君子女,谓之尹吉
  • 〔尹吉:当时的两个大姓,犹晋时称王谢。〕
    那些贵族的女子们,姓尹姓吉名声远扬。
    我不见兮,我心苑
  • 〔苑:一本作“菀”,郁结。〕
  • 结。
    如今我见不到他们,心中满是牵挂和惆怅。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
  • 〔厉:带之垂者。〕
    那些京都的人啊,衣带两边飘荡荡。
    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 〔虿:蝎类的一种。长尾曰虿,短尾曰蝎。〕
    那些贵族的女子们,头发卷起像蝎尾一样上翘张扬。
    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如今我见不到他们,但愿能追随在他们身旁。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
    不是他故意让衣带垂下,而是衣带本来就应该有余长。
    匪伊卷之,发则有旟
  • 〔旟:上扬。〕
    不是她刻意把头发卷起,而是头发本就该向上飞扬。
    我不见兮,云何盱
  • 〔盱:忧。〕
  • 矣。
    如今我见不到他们,只能四下张望,心中充满忧伤。

注释

〔缁撮〕青布冠。
〔绸〕通“稠”。
〔如发〕她们的头发。如发,犹言“乃发”,乃犹“其”。
〔说〕同“悦”。
〔琇〕一种宝石。
〔尹吉〕当时的两个大姓,犹晋时称王谢。
〔苑〕一本作“菀”,郁结。
〔厉〕带之垂者。
〔虿〕蝎类的一种。长尾曰虿,短尾曰蝎。
〔旟〕上扬。
〔盱〕忧。

相关推荐

佚名
陶渊明
荆珂
李贺
王安石
牟融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