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据《二十四史》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版史记卷卷八十一一九〇六页,原文分别为“详”和“缻·,因此这里不为错误。另据《普通高中教材语文必修本四》,分别为“佯”及“缶”,为保证文章的一致性,以教材为准,已进行修改。事实上这两种写法都不能算作错误。
〔一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二八三年。赵惠文王,赵国君主,名何。
〔阳晋〕齐国城邑,在今山东菏泽西北。
〔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宦者令〕宦官的首领。
〔舍人〕有职务的门客。
〔和氏璧〕战国时著名的玉璧,是楚人卞和发现的,故名。事见《韩非子·何氏》。
〔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
〔遗〕送。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亡走燕〕逃到燕国去。
〔何以知燕王〕根据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
〔境上〕指燕赵两国的边境。
〔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幸,宠幸。
〔乃〕却,竟然。
〔束君归赵〕把您捆绑起来送还赵国。
〔肉袒伏斧质〕解衣露体,伏在斧质上。袒,脱衣露体。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宜可使〕可供差遣。宜,适宜。
〔不〕同“否”。
〔曲〕理屈,理亏。
〔均之二策〕衡量这两个计策。均,衡量。之,这。
〔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奉〕捧着。
〔完璧归赵〕让璧完整无损地归还赵国。
〔章台〕秦离宫中的台观名。
〔奏〕进献。
〔美人〕指秦王的姬妾。
〔偿赵城〕把十五城补偿给赵国。
〔瑕〕玉上的斑点或裂痕。
〔却立〕倒退几步立定。
〔怒发上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了冠。形容极其愤怒。
〔负〕倚仗。
〔布衣之交〕平民间的交往。古代平民只穿麻衣葛布,故称布衣。
〔逆〕拂逆,触犯。
〔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叫做斋戒。
〔书〕指赵王的复信。
〔庭〕同“廷”,朝堂。
〔严〕尊重,敬畏。
〔修敬〕致敬。
〔列观〕一般的台观,指章台。不在朝堂接见,说明秦对赵使的不尊重。
〔急〕逼迫。
〔睨〕斜视。
〔辞谢〕婉言道歉。
〔固请〕坚决请求(相如不要把璧撞破)。
〔有司〕职有专司的官吏。
〔案图〕查明地图。案,同“按”。
〔都〕城邑。
〔特〕只,只是。
〔详为〕假装做。详,同“佯”,假装。
〔共传〕等于说公认。
〔设九宾〕一种外交上最隆重的仪式。有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宾,同“傧”。
〔舍〕安置。
〔广成传〕广成,宾馆名。传,传舍,宾馆。
〔衣褐〕穿着粗麻布短衣,指化装成平民百姓。
〔径道〕小路。
〔缪公〕即秦穆公。缪,同“穆”。
〔坚明约束〕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约束,信约。
〔间〕抄小路,与上文“从径道亡”相应。
〔立〕立刻。
〔就汤镬〕指接收烹刑。汤,沸水。镬,大锅。
〔孰〕同“熟”,仔细。
〔嘻〕苦笑声。
〔因而厚遇之〕趁此优厚地款待他。
〔卒廷见相如〕终于在朝堂上接见蔺相如。
〔毕礼而归之〕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他回国。
〔拔石城〕攻取石城。石城,故址在今河南林州西南。
〔为好〕修好。
〔西河外渑池〕西河,黄河西边。渑池,今河南渑池。
〔欲毋行〕想不去。
〔诀〕告别。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算前往渑池的路程和会谈完毕的时间。道里,路程。
〔绝秦望〕断绝秦国要挟胁迫的念头。
〔好音〕喜欢音乐。
〔瑟〕古代乐器,形似琴而较长大。通常配有二十五根弦。
〔御史〕官名。战国时御史专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
〔秦声〕秦国的音乐。
〔盆缻〕均为瓦器。缻,同“缶”。秦人敲打盆缶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刃〕刀锋。这里是杀的意思。
〔叱〕喝骂。
〔靡〕倒下,这里指后退。
〔怿〕愉快。
〔为秦王寿〕祝秦王长寿,指向秦王献礼。
〔竟酒〕直到酒宴完毕。
〔盛设兵〕多布置军队。
〔右〕上。古人以右为尊。
〔相如素贱人〕指蔺相如这个人做过太监的家臣,向来微贱。素,素来,向来。
〔争列〕争位次的高下。
〔引车避匿〕将车子调转躲避。
〔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
〔相与〕一起,共同。
〔孰与秦王〕与秦王相比怎么样?孰与,与……相比。孰,谁,哪一个。
〔驽〕愚笨,拙劣。
〔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鞭打。
〔因〕通过。
〔将军〕当时的上卿兼职将相,所以廉颇这样称呼蔺相如。
〔刎颈之交〕指能够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刎颈,杀头。刎,割。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解司马迁的作品特点,主要在"迁"这个字上。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前145或前135—?
西漢左馮翊夏陽人,字子長。司馬談子。早年游歷遍及南北。初任郎中。曾奉使巴、蜀、邛、筰、昆明等地,并隨武帝巡游諸名山大川,重要都邑。元封三年,繼父任為太史令,得博覽皇室秘書。太初元年,參與歷法改革,與唐都、落下閎等制訂《太初歷》。又繼父遺志,開始撰史。天漢二年,李陵降匈奴,遷為之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輯理金匱石室之文獻,寫成《太史公書》(即《史記》),是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對后世史學、文學均有深遠影響。
《大辞海》: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祖上“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为汉武帝时太史令。20岁后游历各地,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狩、元鼎间任郎中,多次随武帝出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承袭父职,开始掌管、整理、阅读汉王朝收藏的档案典籍。天汉二年(前99年),为替李陵辩护获罪,受腐刑。此后发愤著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终撰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大量利用档案编修史书的先河。为古代掌管档案并利用档案修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