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去:离开。
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卒业:完成学业。
今:现在
氏:姓…的人。
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明万历补邑庠生。后来祁门县文化部门,在渚口乡清溪村发现了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及《清溪郑氏族谱》,确认他为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郑之珍在《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戏文》序中自述:“幼学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趋时,而学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游心于方外。
《大辞海》:郑之珍(1518—1595)明戏曲作家。字汝席,号高石,祁门(今属安徽)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好谈诗,善昆曲。作有传奇《目连救母劝善记》、《五福记》,前一种今存,体制宏大,为戏曲史上罕见之作,郑振铎以为“充满了恳挚的殉教的高贵的精神”(《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1518-1595)字汝席,一字子玉,号高石,别署高石山人。南直徽州府祁门(今属安徽)人。生于正德十三年(1518)九月二十四。弱冠补邑庠生,后数十年困于场屋,卒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三月初四,年七十八。尝撰《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三卷一百零二出。据原刊本卷首诸序,剧作于万历七年,为年过六十,功业不成,思以立言救世而作。是剧万历十年由郑氏高石山房自刻,后又有明唐氏富春堂刊本﹑清会文堂刻本等。印度目连故事因佛教载籍传入中国,流播广泛,本剧即以晋唐以来传说及有关戏剧﹑小说﹑宝卷为基础编就。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著录云:“全不知音调,第效乞食瞽儿沿门叫唱耳。无奈愚民佞佛,凡百有二折,以三日夜演之,哄动春社。”盖其演唱本立足于民间,音调不合昆曲。其中除目连救母故事,还穿插各种民间小戏段子,如《王婆骂鸡》﹑《哑子背疯》﹑《赵花子打老子》﹑《拐子相邀》﹑《行路施金》等。明清各种戏曲选本,如黄文华《词林一枝》﹑胡文焕《群音类选》等均收录此剧散出。清乾隆年间,内廷词臣张昭曾以此剧为蓝本,编纂宫廷大戏《劝善金科》(有清刻本)。明清以来,安徽﹑江苏﹑浙江﹑两湖﹑江西等地城乡多有民间目连戏班或目连戏演出。《清溪郑氏族谱》载郑之珍尚有《五福记》传奇,未传于世。生平见叶宗春《明庠生高石郑公暨配汪孺人合葬墓志铭》(《清溪郑氏族谱》)﹑《(1942)祁门县志》“艺文考”。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