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
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
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
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
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
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
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首句当做“滔滔”,下句当做“浮浮”。浮浮〕众强的样子。
〔匪〕同“非”。
〔来〕语助词,含有“是”的意义。
〔求〕通“纠”,诛求,讨伐。
〔旟〕画有鸟隼的旗。
〔铺〕止,驻扎。
〔汤汤〕水势大的样子。
〔洸洸〕威武的样子。
〔庶〕庶几。
〔载〕则。
〔浒〕水边。
〔式〕发语词。
〔辟〕开辟。
〔彻〕治。
〔疚〕病,害。
〔棘〕“急”的假借。
〔极〕准则。
〔于〕意义虚泛的助词,其词义取决于后面所带之词。
〔旬〕“巡”的假借。
〔召公〕文王之子,封于召。为召伯虎的太祖,谥康公。
〔维〕是。
〔翰〕桢斡。
〔予小子〕宣王自称。
〔似〕“嗣”的假借。
〔肇敏〕图谋。
〔戎〕大。
〔公〕通“功”,事。
〔用〕以。
〔锡〕赐。
〔祉〕福禄。
〔釐〕“赉”的假借,赏赐。
〔圭瓒〕用玉作柄的酒勺。
〔秬〕黑黍。
〔鬯〕一种香草,即郁金,姜科,多年生。
〔卣〕带柄的酒壶。
〔文人〕有文德的人。
〔周〕岐周,周人发祥地。
〔自〕用。
〔召祖〕召氏之祖,指召康公。
〔稽首〕古时礼节,跪下拱手磕头,手头都触地。
〔对〕报答。
〔扬〕颂扬。
〔体〕美,此处指美好的赏赐册命。
〔考〕“簋(guǐ)”的假借。簋,一种古铜制食器。
〔明明〕勉勉。
〔令闻〕美好的声誉。
〔矢〕“施”的假借。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