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
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
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
騋牝三千。
〔定〕定星,又叫营室星。十月之交,定星昏中而正,宜定方位,造宫室。
〔于〕古声与为通,作为之意。
〔楚〕楚丘,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濮阳西。
〔揆(音葵)〕测度。
〔日〕日影。
〔榛栗椅桐梓漆〕皆木名。椅,山桐子。
〔虚(音区)〕一说故城,一说大丘,同“墟”。
〔堂〕楚丘旁邑。
〔景山〕大山。
〔京〕高丘。
〔臧〕好,善。
〔灵〕善。
〔零〕落雨。
〔倌〕驾车小臣。
〔星言〕晴焉。
〔夙〕早上。说(税),通“税”,歇息。
〔匪〕犹“彼”。
〔直〕特也。
〔秉心〕用心操心。
〔塞渊〕踏实深远。
〔騋(音来)〕七尺以上的马。
〔牝(音聘)〕母马。
〔三千〕约数,表示众多。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