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⑴婕妤春怨:汉乐府楚调曲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八·班婕妤》宋郭茂倩题解:一曰《婕妤怨》……《乐府解题》曰:《婕妤怨》者,为汉成帝班婕妤作也。又因班婕妤失宠后,奉养太后于长信宫,故唐人乐府又名《长信怨》。参阅《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婕妤:宫中妃子的称号。这里指班婕妤,班固的姑姑。曾得到汉成帝的宠幸。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失宠,自请到长信宫侍奉太后。
⑵花枝:比喻美女。前蜀韦庄《菩萨蛮》词:“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此指赵飞燕姐妹。建章:汉代长安宫殿名。《三辅黄图·汉宫》:“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灾。 粤巫勇之曰:‘粤俗,有火灾即复大起屋,以厌胜之。’帝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宫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⑶凤管:笙箫或笙箫之乐的美称。《洞冥记》:“(汉武帝)见双白鹄集台之上,倏忽变为二神女舞于台,握凤管之箫。”此处代指音乐。昭阳:汉代长安宫殿名。《三辅黄图·未央宫》:“武帝时,后宫八区,有昭阳……等殿。”昭阳宫是后来汉成帝宠爱的赵飞燕的居所。
⑷承恩者:受到皇帝宠爱的人。承恩:蒙受恩泽。唐岑参《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前日承恩白虎殿,归来见者谁不羡。”
⑸双蛾:女子修长的双眉。借指美人。唐陈子昂《感遇》诗之十二:“瑶台倾巧笑,玉杯殒双蛾。”几许:多少。《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15—768
唐安定人,避地寓居丹陽,字茂政。十歲能屬文,張九齡呼為小友。玄宗天寶十五年擢進士第,授無錫尉。代宗大歷初,王縉為河南節度,表掌書記。累遷右補闕。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17?—770?
字茂政,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10歲能屬文,張九齡深器之,后又獲蕭穎士、李華獎掖。玄宗天寶十五載(756)登進士第,授無錫尉。代宗大歷初,王縉為河南節度使,辟為掌書記,官至右補闕。生平見《新唐書》本傳、《藝文志四》《皇甫冉詩集》注,獨孤及《唐故左補闕安定皇甫公集序》。與劉長卿、嚴維、劉方平相善,有唱酬。“冉詩巧于文字,發調新奇,遠出情外”(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卷上),五七律風格清迥,為時所重。有《皇甫冉詩集》3卷,為其弟曾編定,獨孤及作序,稱有350篇。《全唐詩》編為2卷,僅存230篇,已非其舊。《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6首。
唐诗汇评:皇甫冉(约717-约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州)。十岁能属文,为张九龄所赏,谓“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天宝十五年(755)登进士第,授无锡尉。罢任游越,隐居阳羨,后官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广德二年,王缙为河南元帅,表掌书记。入朝为拾遗,迁补阙。奉使江南,省家至丹阳,卒于家。工诗,与弟皇甫曾齐名,时人方之晋张载、张协。有《皇甫冉诗集》三卷。《全唐诗》编诗二卷,颇与他人作品相杂。
全唐诗补逸:皇甫冉字茂政,安定人,避地寓居丹阳。天宝十五载卢庚榜进士。大历二年卒,年五十四(据独孤及撰《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补诗一首。
古代作品中的评论:
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鱼甫公集序》:沈、宋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得其门而入者,尝代不过数人,补阙其又也。……其诗大略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涵咏风骚,宪章颜、谢。至若丽曲感动,逸思奔发,则天机独得,非师资所奖,每舞雩咏归,或金谷文会,曲水修禊,南浦怆别,新声秀句,辄加于常时一等,才钟于情故也。
中兴间气集:冉诗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然而“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与“闭门白日晚,倚仗青山暮”,及“远山重叠见,芳草浅深生”,“岸草知春晚,沙禽好夜惊”,又“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可以雄视潘、张,平揖沈、谢。……长辔未骋,芳兰早凋。悲夫!
高仲武《皇甫冉集序》:皇甫冉补阙,自擢桂礼闱,遂为高格。往以世道艰虞,避地江外,每文章一到朝廷,作者变色。于词场为先辈,推钱、郎为伯仲,谁家胜负,或逐鹿中原。如“果熟任霜封,篱疏从水度”,又“裛露收新稼,迎塞葺旧庐”,又“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可以雄视潘、张,平揖沈、谢。
唐诗纪事:张迪江深爱之,谓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
《唐诗品》:皇大诗意在遣情,时出奇瑰,酬应弥多,而兴寄闲暇。高仲武极取《巫山篇》,至于排体所长,乃遗采拾。如《奉和独孤中丞法华寺》,全篇绮密,形神兼茂;而拟骚诸篇,亦皆楚人之致。天宝以后作者虽多,而翩翩然有盛时之风,茂政兄弟皆能使人失步,岂作兰玉森然之会耶?
《大历诗略》:补阙诗五言之善者,犹夷绰约,有何仲言之音韵,特歌行体弱耳。律诗当与李从一比肩,精警或不足,而闲淡过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