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火人〕火,作动词用,意为烧火放火。人,此指人马。火人,放火焚烧敌军的人马。
〔火积〕积,积蓄积藏,这里指积藏的军用粮草。火积,放火焚烧敌军积藏的粮草。
〔火辎〕辎,辎重包括武器兵车,以及各种军用器械。火辎,放火焚烧敌军的各种军用物资。
〔月在箕壁翼轸〕月,星宿星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天空有二十八星宿,这箕壁翼轸就是其中的四座。月在箕壁翼轸,这里指当月亮运行经过箕壁翼轸这四座的日子。
〔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因,依据。五火之变,这里指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火攻形式所引起的敌情变化。应,相应策应。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必须依据五种火攻形式所引起的敌情变化分别采取相应的配合措施。
〔火发于内〕内,指敌军营内。火发于内,在敌军军营里放火。
〔则早应之于外〕早,提早。早应之于外,提前从外部策应。
〔火发兵静者〕兵,指敌军。火发兵静者,火已燃起但敌军依然表现镇静。
〔待而勿攻〕要耐心等待而不应急于进攻。
〔火发上风〕上风相对于下风而言,指火焰起时,烟雾飞行的顺风方向。火发上风,在上风方向起了火。
〔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凡是用兵的人都必须懂得有五种火攻形式及其所引起的敌情变化。
〔以数守之〕数,规律法则,这里指气象变化的规律。以数守之,指按照气象变化的规律,等待火攻的时机。
〔以火佐攻者明〕以火攻作为向敌人进攻的辅助方法效果很明显。
〔以水佐攻者强〕用水攻的方法辅助进攻,就能使攻势大大增强。
〔水可以绝〕用水攻的方法可以隔断敌军的联系或者断绝敌军的粮道。
〔不可以夺〕用火攻的方法可以烧毁掉敌军的人马和物资。
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是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春秋時齊國樂安人。田完後裔。其先賜姓孫氏。以兵法求見吳王闔廬,吳王欲試之,出宮中美女百八十人,使武教之戰。武分為二隊,以王寵姬二人為隊長。三令五申之,婦人皆大笑,武斬隊長二人以徇。于是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規矩。吳王用為將,西破強楚,五戰五勝,入楚都,北威齊、晉,顯名諸侯。有《孫子兵法》傳世,為“百代談兵之祖”,在世界軍事科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今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有武談兵之文《吳問》等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