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周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唾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儆惕,以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11—1872
清湖南湘鄉人。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道光十八年進士。授檢討,累擢為禮部侍郎。咸豐初在籍奉命幫辦團練,旋編為湘軍。四年,湘軍出戰。發布《討粵匪檄》。數年間,攻占武漢、九江等重鎮。十年,江南大營再潰,太平軍東取蘇、常。清廷乃授為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十一年,占安慶。穆宗即位,西太后主政,復命節制蘇、皖、浙、贛四省軍務。后曾國荃攻天京,左宗棠入浙,李鴻章練淮軍自上海攻蘇、常,皆受成于國藩。同治三年,以湘軍破天京,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后復督兵戰捻軍,無功。與李鴻章創辦江南制造局;從容閎之議,選派首批學生留美。七年,以武英殿大學士任直隸總督。九年,辦天津教案交涉,畏法國強盛,殺十七人,遣戍官吏,以求妥協。旋還任兩江,卒于官。謚文正。論學謂義理、考據、詞章缺一不可。所選《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頗行于世。有《曾文正公家書》、《曾文正公全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四二:》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湘乡人。道光戊戌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封一等毅勇侯。赠太傅,谥文正。有《求阙斋诗集》。
《词学图录:》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者。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宗法桐城而有变化发展,选编《经史百家杂钞》以为文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总名《曾文正公全集》。
《大辞海》:曾国藩(1811—1872)清政治家、文学家。字涤生,原名子城,字伯涵,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授检讨。累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咸丰二年底(1853年初)在湖南办团练,旋扩编为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咸丰十年升两江总督,授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同治元年(1862年)授协办大学士。同治三年攻陷太平天国天京。次年奉命督办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后回两江总督任。同治七年授武英殿大学士,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回任两江总督。后病卒于南京。工古文,拓桐城派之域,开湘乡派。亦工诗,宗法黄庭坚,兼取李商隐,对晚清宋诗派有较大影响。有《曾文正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