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臣曰: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刚柔迭用,喜愠分情。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六义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讴谣,纷披风什。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无或异。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王褒、刘向、扬、班、崔、蔡之徒,异轨同奔,递相师祖。虽清辞丽曲,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若夫平子(张衡)艳发,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工为形似之言,二班(班固、班彪)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摽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源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
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遗风余烈,事极江右。在晋中兴,玄风独扇,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殚乎此。自建武暨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
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摽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自灵均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知此言之非谬。如曰不然,请待来哲。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441~513
南朝梁吳興武康人,字休文。沈璞子。幼遭家難,流寓孤貧,篤志好學,博通群籍,善屬文。仕宋,為安西外兵參軍。齊時,累遷國子祭酒,司徒左長史。與蕭衍、謝朓等同在竟陵王蕭子良西邸。入梁,擁立蕭衍(梁武帝)有功,為尚書仆射,遷尚書令,轉左光祿大夫。歷仕三代,自負高才,昧于榮利,頗累清談。后觸怒武帝,受譴,憂懼而卒。謚隱。擅詩賦,與謝朓等創“永明體”詩。提出“聲韻八病”之說,有《宋書》,《齊記》、《梁武記》等,均佚。明人輯有《沈隱侯集》。
《大辞海》:沈约(441—513)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北)人。仕宋、齐二代,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后官至尚书令,卒谥隐。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其诗重藻饰,也有一些较为清新。因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曾据何承天、徐爰诸家的宋史旧本,稍加更益,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中国人名大词典》:(441—513)南朝梁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字休文。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遂博通群籍。宋时为蔡兴宗征西记室。入齐为东宫书记,直永寿省,校四部图书。官至黄门侍郎。与萧衍﹑谢朓等同为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八友”。入梁,拥立有功,为尚书令,领太子少傅,转左光禄大夫。擅诗赋,其作为“永明体”代表。明人辑有《沈隐侯集》。撰《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继徐爰等撰成《宋书》。又撰《齐记》﹑《梁武记》等,皆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