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西山之麓而刹者,林相接也。而最壮丽者,为鲍家寺。寺两掖,石楼屹立,青槐百株,交蔽修衢,微类村庄。殿樨果松仅四株,而枝叶婆娑,覆阴无隙地。飘粉吹香,写影石路。堂宇整洁,与碧云等。于弘教寺之下,又得滕公寺,石垣周遭,若一大县。其中飞楼相望,五十馀所。清渠激于户下,杂花灵草,芬馥檐楹。别院宛转,目眩心迷。幽邃清肃,规◇娑而摹未央。噫,炫之之纪伽蓝盛矣!中州固应尔,燕蓟号为沙碛,数百年间,天都物力日盛。王侯貂贵,不惜象马七珍,遂使神工鬼斧,隐轸山谷。予游天下,若金陵之摄山、牛首,钱塘之天竺、净慈,诚为秽土清泰。至于瑰奇修整,无纤毫酸寒之气,西山诸刹,亦为独步。玉环、飞燕,各不可轻。虽都人有担金填壑之讥,然赫赫皇居,令郊间,皆为黄沙茂草,不亦萧条甚欤!王丞相所谓“不尔何以为京师”者也。
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6年10月19日),字小修、一字少修,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官员。“公安派”领袖之一,与兄长袁宗道、袁宏道称“三袁”。少即能文,长愈豪迈。十六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其在文风上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写得较清新。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杮录》(《袁小修日记》)20卷。
《大辞海》:袁中道(1570—1623)明文学家。字小修,号凫隐,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徽州教授。迁国子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早年声援宏道,参与创立“公安派”以矫王世贞、李攀龙模拟之弊;晚年继兄宏道为“公安派”主将,进而主张“本之以性灵,裁之以法律”。有《珂雪斋近集》、《珂雪斋前集》、《珂雪斋外集》等。今人合编为《珂雪斋集》。
《辞源》:【袁中道】公元1570—1624年。明湖廣公安人。字小修(一作少修),宏道弟。年十餘歲,卽以作黃山賦雪賦知名於時。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著有珂雪齋集。明史二八八有傳。參見“袁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