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登岳阳楼拼音版

登岳阳楼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9/14 22:21:36

全文注音

  • dēng
  • yuè
  • yáng
  • lóu
  •  
  • táng
  •  
  • wén
  • dòng
  • tíng
  • shuǐ
  •  
  • βīn
  • shàng
  • yuè
  • yáng
  • lóu
  •  
  • chǔ
  • dōng
  • nán
  • chè
  •  
  • qián
  • kūn
  •  
  • qīn
  • péng
  •  
  • lǎo
  • bìng
  • yωu
  • zhōu
  •  
  • róng
  • guān
  • shān
  • bγi
  •  
  • píng
  • xuān
  • liú
  •  

原文

登岳阳楼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对照翻译

    昔闻洞庭水
  •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 ,今上岳阳楼
  •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早就听闻洞庭湖的壮阔波澜,今天终于如愿登上了岳阳楼。
    吴楚
  •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 东南坼
  •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 〔坼(chè):分裂。〕
  • ,乾坤
  • 〔乾坤:指日月。〕
  • 日夜浮。
    广阔的湖水仿佛将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似乎都漂浮在水面之上。
    亲朋无一字
  • 〔字:这里指书信。〕
  • 〔无一字:杳无音讯。〕
  • ,老病
  • 〔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 有孤舟
  •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亲朋好友音讯全无,我年老体弱,独自乘着孤舟四处漂泊。
    戎马
  •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 关山北
  •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 〔戎马关山北:指战事起于北部边境地区。〕
  • ,凭轩
  • 〔凭轩:倚着楼窗。〕
  • 〔凭轩:倚窗。〕
  • 涕泗
  •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 〔涕泗(sì):眼泪鼻涕。〕
  • 流。
    北方边境战火再起,我倚靠栏杆遥望远方,不禁泪流满面。

注释

选自《杜诗详注》卷二十二(中华书局2015年版)。此诗为大历三年(768)岁暮作。这年春天,诗人乘舟由夔州出三峡,岁暮抵达岳阳。
〔坼(chè)〕分裂。
〔乾坤〕指日月。
〔戎马关山北〕指战事起于北部边境地区。
〔当时吐蕃正侵扰陇右关中一带。戎马,战马,代指战争。关山,在今宁夏南部。
〔凭轩〕倚窗。
〔涕泗(sì)〕眼泪鼻涕。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吴楚东南坼〕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相关推荐

曹于汴
白居易
韦应物
卢龙云
佚名
李白
王崇简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12—770
        杜甫:唐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又稱少陵野老。杜審言孫。初舉進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長安近十年,以獻《三大禮賦》,待制集賢院。安祿山亂起,甫走鳳翔上謁肅宗,拜左拾遺。從還京師,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棄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營草堂于浣花溪,世稱浣花草堂。后依節度使嚴武,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代宗大歷中,攜家出蜀,客居耒陽,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詩歌,與李白齊名,并稱李杜。后人又稱其為詩圣,稱其詩為“詩史”。名篇甚多,為世傳誦。有《杜工部集》。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