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月日 生肖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本文选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是〕这。
〔方〕正在。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祝穆(~1255年),少名丙,字伯和,又字和甫,晚年自号“樟隐老人”。祖籍婺源(今属江西),曾祖祝确为朱熹的外祖父,父康国是朱熹表弟,跟随熹母祝氏居崇安。
《中国人名大词典》:南宋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徙建宁崇安(今属福建)。初名丙,字和甫。幼孤,尝从姑父朱熹学。刻意学问,隐居不仕。嘉熙间,收集南宋境内名胜古迹之诗赋序记,著《方舆胜览》。又编《事文类聚》前后续别四集。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生卒年不详)初名丙,字和甫,其先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徙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与弟癸同学于朱熹,以儒学知名。性温行醇,文章富赡,以程元凤﹑蔡杭荐授迪功郎。工词,今存词二首,《贺新郎》咏紫薇云:“一株乃肯临茅舍。肌肤薄﹑长身挺立,扶疏潇洒。”运笔轻灵,有东坡词逸趣。《沁园春·寿宋通判》云:“题舆小驻樵川。常只恐祖生先著鞭。算谁从井落,重新疆理,谁从襄岘,一洗腥膻。”祝寿而以恢复中原大业相托,也不落俗套。其著述今存《古今事文类聚》前后续别四集﹑《方舆胜览》七十卷﹑《新编四六宝苑群公妙语》四十三卷。《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全宋诗》卷三二七一录其诗二首。《全宋文》卷七四六九收其文。事迹见《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吴洪泽)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