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寘〕同“置”,放置。
〔干〕水边。
〔涟〕即澜。
〔猗(yī)〕义同“兮”,语气助词。
〔稼(jià)〕播种。
〔穑(sè)〕收获。
〔胡〕为什么。
〔禾〕谷物。
〔三百〕意为很多,并非实数。
〔廛(chán)〕通“缠”,古代的度量单位,三百廛就是三百束。
〔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县(xuán)〕通“悬”,悬挂。
〔貆(huán)〕猪獾。也有说是幼小的貉。
〔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辐〕车轮上的辐条。
〔直〕水流的直波。
〔亿〕通“束”。
〔瞻〕向前或向上看。
〔特〕三岁大兽。
〔漘(chún)〕水边。
〔沦〕小波纹。
〔囷(qūn)〕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飧(sūn)〕熟食,此泛指吃饭。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