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合军聚众〕合,集合,这里引申为组织编制。合军聚众,把人们聚集起来,组成军队。
〔交和而舍〕和,通“合”,我国古代的军门称为合门。交和而舍,指两军处于对峙状态。
〔军争〕军,军事,这里指打战。军争,在作战中,争取夺得胜利的有利条件。
〔以迂为直〕指把迂回曲折的弯路变为近便的道路。
〔以患为利〕指把有害的事情变为有利的事情。
〔后人发,先人至〕比敌军后出动,比敌军先到达战地。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举,全,尽。举军,指全部携带武器辎重的军队。举军而争利,率领全部武器辎重的军队去争夺先机之利,就会因行动迟缓而不能按时到达。
〔委军争利,而辎重捐〕委,委弃,选择。委军,指丢弃笨重装备和辎重的军队。委军争利,则辎重捐,整句意为率领委军去争夺先机之利,那就会把作战必须的重装备和辎重都丢掉。
〔擒三将军〕三将军,指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将领。擒,被擒。擒三将军,三军将领都被擒。
〔其法十一而至〕法,方法。十一,十分之一。其法十一而至,用这种方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按时到达目的地。
〔无委积〕委积,储备物资。无委积,指没有储备物资。
〔豫交〕豫,通“与”。豫交,与之结交。
〔乡导〕乡,通“向”。
〔徐如林〕用兵舒缓是像树林那样轻轻晃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率先了解和运用迂直之计的人会取得胜利。
〔言不相闻〕作战时,以语言指挥,声音听不清楚。
〔一人之耳目〕一,统一一致。人,指士卒。一人之耳目,指进而统一士卒们的行动。
〔变人之耳目〕变,这里作“适应”“便利”解。变人之耳目,适应士卒的耳目。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三军之众可以使它丧失掉锐气,也可以使将帅们失掉坚强的决心和意志。
〔无邀正正之旗〕不要邀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
〔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
〔治变〕变,这里指的机变。治变,掌握机变的方法。
〔高陵勿向〕不要去攻击占据了高地的敌军。
〔背丘勿逆〕不要去攻击背靠着丘陵的敌军。
〔佯北勿从〕不要去攻击假装打了败仗的敌军。
〔饵兵勿食〕饵,钓饵。
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是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春秋時齊國樂安人。田完後裔。其先賜姓孫氏。以兵法求見吳王闔廬,吳王欲試之,出宮中美女百八十人,使武教之戰。武分為二隊,以王寵姬二人為隊長。三令五申之,婦人皆大笑,武斬隊長二人以徇。于是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規矩。吳王用為將,西破強楚,五戰五勝,入楚都,北威齊、晉,顯名諸侯。有《孫子兵法》傳世,為“百代談兵之祖”,在世界軍事科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今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有武談兵之文《吳問》等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