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桓公〕即齐桓公。桓,南宋版避宋钦宗赵桓讳而均作“威”。
〔攘〕排斥。
〔竖刁易牙开方〕三人都是齐桓公时期备受宠幸的近臣。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死。
〔五公子〕指齐桓公的五个儿子,即公子武孟公子昭(后来的齐孝公)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
〔讫〕直到。
〔简公〕齐简公。
〔兆〕预兆,证候,迹象。
〔鲍叔〕姓鲍名叔牙,史称鲍叔,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大夫,善于知人,管仲之被重用,出自他的推荐。
〔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驩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
〔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少正卯是鲁国人,曾讲学而门徒众多,孔子当大司寇后将其杀害。但少正卯可能无其人而孔子杀少正卯也无其事。
〔非人情〕管仲认为他们不合人情。相传,竖刁为进齐宫而自阉,易牙杀子而迎合君主,开方原本是卫国的公子,后来抛弃了父母来到齐国侍奉齐桓公。
〔弹冠(tánguān)而相庆〕据《汉书》记载,王吉和贡禹是好朋友,取舍相同,世称“王吉在位,贡禹弹冠”,后用“弹冠相庆”形容即将做官。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絷(zhí)〕用绳索绊住马足,这里是束缚的意思。
〔匹夫〕这里指普通人。
〔因〕顺着,趁着。
〔五伯〕春秋五霸。
〔桓文〕齐桓公晋文公。
〔灵公〕指晋灵公,因暴虐,在位年时被杀。
〔孝公〕指齐孝公,齐桓公之子。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在宋国的支持下夺得了王位。
〔宽厚〕宽容仁厚。
〔肖〕这里是贤明的意思。
〔老成人〕原指“年老成德之人”,后指阅历多而办事稳重的人。
〔惑〕这里指困惑不解。
〔仲之书〕指《管子》。
〔诞谩(dànmàn)〕荒诞无稽。
〔史(qiú)〕字子鱼,也叫史鱼,春秋时期卫国大夫。
〔蘧(qú)伯玉〕即蘧瑗,春秋时卫国大夫,卫灵公时贤臣,天下闻名,孔子很敬重他。
〔弥子瑕(xiá)〕春秋时卫国大夫,善于奉承,曾深得卫灵公宠爱。
〔身后之谏〕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史死后,让儿子不依照礼制停放尸体,国君如果问,便说自己未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载,萧何死前推举曹参为相。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9—1066
宋眉州眉山人,字明允,號老泉。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遂閉門苦讀,精通六經、百家之說。仁宗嘉祐元年,攜子蘇軾、蘇轍赴試京師。歐陽修上其所著文二十二篇,士大夫爭相傳閱。除試秘書省校書郎。以文安縣主簿參與修纂建隆以來禮書,名《太常因革禮》,書成而卒。擅長古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子軾、轍合稱三蘇。有《謚法》、《嘉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