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灵台拼音版

灵台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9/19 21:53:21

全文注音

  • líng
  • tái
  • shī
  • jīng
  • jīng
  • shǐ
  • líng
  • tγi
  •  
  • jīng
  • zhī
  • yíng
  • zhī
  •  
  • shù
  • mín
  • gōng
  • zhī
  •  
  • chéng
  • zhī
  •  
  • jīng
  • shǐ
  •  
  • shù
  • mín
  • lγi
  •  
  • wγng
  • zài
  • líng
  • yòu
  •  
  • yōu
  • 鹿
  • yōu
  •  
  • yōu
  • 鹿
  • zhuó
  • zhuó
  •  
  • bγi
  • niǎo
  •  
  • wγng
  • zài
  • líng
  • zhǎo
  •  
  • rèn
  • yuè
  •  
  • wéi
  • cōng
  •  
  • fén
  • wéi
  • yōng
  •  
  • lún
  • zhōng
  •  
  • yōng
  •  
  • lùn
  • zhōng
  •  
  • yōng
  •  
  • tuó
  • péng
  • péng
  •  
  • méng
  • sωu
  • zòu
  • gōng
  •  

原文

灵台
[先秦]诗经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对照翻译

    经始灵台
  • 〔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 ,经之营之。
    开始计划建造灵台,精心设计巧安排。
    庶民攻
  • 〔攻:建造。〕
  • 之,不日成之。
    百姓齐心协力建,没过几天就完工。
    经始勿亟
  • 〔亟:同“急”。〕
  • ,庶民子来
  • 〔子来:像儿子似的一起赶来。〕
    着手规划不用急,百姓如子女都会来帮忙。
    王在灵囿
  • 〔灵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名。〕
  • ,麀鹿攸伏。
    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悠闲卧树荫。
    麀鹿濯濯
  • 〔濯濯:肥壮貌。〕
  • ,白鸟翯翯
  • 〔翯翯:洁白貌。〕
    母鹿肥美毛色好,白鸟羽毛真干净。
    王在灵沼
  • 〔灵沼:池沼名。〕
  • ,於牣
  • 〔牣:满。〕
  • 鱼跃。
    君王在那大池塘,啊呀满池鱼儿跳。
  • 〔虡:悬钟的木架。〕
  • 〔业:装在虡上的横板。〕
  • 维枞
  • 〔枞:崇牙,即虡上的载钉,用以悬钟。〕
  • ,贲
  • 〔贲:借为“鼖”,大鼓。〕
  • 鼓维镛。
    钟架横板崇牙配,大鼓大钟都齐全。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啊呀钟鼓节奏妙,啊呀离宫乐逍遥。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啊呀钟鼓节奏妙,啊呀离宫乐逍遥。
  • 〔鼍:即扬子鳄,一种爬行动物,其皮制鼓甚佳。〕
  • 鼓逢逢
  • 〔逢逢:鼓声。〕
  • ,蒙瞍
  • 〔蒙瞍:古代对盲人的两种称呼。当时乐官乐工常由盲人担任。〕
  • 奏公
  • 〔公:读为“颂”,歌。或谓通“功”,奏功,成功。〕
    敲起鼍鼓声咚咚,瞽师唱歌乐队伴。

注释

〔经始〕开始计划营建。
〔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攻〕建造。
〔亟〕同“急”。
〔子来〕像儿子似的一起赶来。
〔灵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名。
〔麀鹿〕母鹿。
〔濯濯〕肥壮貌。
〔翯翯〕洁白貌。
〔灵沼〕池沼名。
〔於〕叹美声。
〔牣〕满。
〔虡〕悬钟的木架。
〔业〕装在虡上的横板。
〔枞〕崇牙,即虡上的载钉,用以悬钟。
〔贲〕借为“鼖”,大鼓。
〔论〕通“伦”,有次序。
〔辟廱〕离宫名,与作学校解的“辟廱”不同,见戴震《毛郑诗考证》。
〔鼍〕即扬子鳄,一种爬行动物,其皮制鼓甚佳。
〔逢逢〕鼓声。
〔蒙瞍〕古代对盲人的两种称呼。当时乐官乐工常由盲人担任。
〔公〕读为“颂”,歌。或谓通“功”,奏功,成功。

相关推荐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