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⑴踏歌词,一作“踏歌行”。踏歌:古代长江流域民间的一种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踏地为节拍。
⑵连袂(mèi):犹联袂。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携手连袂,以遨以集。”袂:指衣袖。
⑶欢:古时女子对所爱男子的爱称。古乐府《常林欢》解题云:“江南人谓情人为欢。”《乐府》作“看”,注:“一作欢。”丛刊本作“观”。
⑷映:《乐府》作“影”。鹧鸪(zhègū):鸟名。为中国南方留鸟。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
⑸桃蹊柳陌:栽植桃树柳树之路。蹊、陌,都是路的意思。
⑹襄王故宫:本在今河南信阳西北,隋唐时故城久已荒废。这里当是用宋玉《神女赋》之意,以夔州一带泛称楚襄王所历之故地。
⑺细腰:指苗条细腰的美女。《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⑻递相:轮流更换。《庄子·齐物论》:“其递相为君臣乎。”
⑼鬟(huán):环形发髻。
⑽花钿(diàn):女性的一种首饰。
⑾江头:蒋本作“江南”。
⑿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72—842
唐洛陽人,自言系出中山,字夢得。德宗貞元進士,又登博學宏辭科。官監察御史,以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后裴度薦為太子賓客、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友善,并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唱和,并稱“劉白”。工詩,曾仿民歌體作《竹枝詞》、《柳枝詞》、《插田歌》等組詩。又著有《天論》等。有集。
《大辞海》: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医学。重要哲学著作《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学说。后期对佛教思想表现了妥协。有《刘梦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