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旧唐书》提到孙思邈“自注《老子》、《庄子》”,两书唐宋以来史志书目皆无著录,久已失传,故其关于道家思想的主张不得而知,唯蒙文通先生《晋唐老子古注四十家辑存》据赵秉文《老子集解》第六章“谷神不死”句,得孙思邈注佚文一条:“谷神,虚而灵者也。
《大辞海》:孙思邈(581—682)隋唐道士和道教学者、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通老庄百家之学,精医学及阴阳、推步。长期居终南山,与名僧道宣友善。不慕名位,山居著述,为人治病,后人遵为“药王”。宋徽宗封为“妙应真人”。总结唐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论述各种疾病数百种,收集方剂近万帖,是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另有《摄生论》、《福寿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摄养枕中方》等。对预防、养生、食疗、针灸、药物学以及临床各科疾病诊疗等有较大贡献。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581?——682)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著名医学家。自称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两《唐书》则云其于北周时已隐居太白山,杨坚辅政时曾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则生年更早。唐太宗时召诣京师,太宗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上元元年,称疾请还山,高宗假鄱阳公主邑司令其居住。永淳元年卒。孙思邈精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通阴阳推步之术,而尤以医学著称于世。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三○卷﹑《千金翼方》三○卷,博大精微,集唐初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中医史上空前之巨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著作尚有《注老子》﹑《注庄子》﹑《马阴二君内传》一卷﹑《太清真人炼云母诀》二卷﹑《孙氏千金月令》三卷﹑《龟经》一卷﹑《五兆算经》一卷等,多已不存。另《银海精微》﹑《孙真人海上方》等书署其名,皆出依托。《全唐诗》卷八五九收其诗一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四补录五首。《全唐文》卷一五八收文六篇。《旧唐书》卷一九一﹑《新唐书》卷一九六有传。(陈尚君)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581—682
唐京兆華原人。少因病學醫,并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善言老莊,兼通佛典。隋文帝嘗以國子博士召,不拜。唐太宗時召詣京師,年已老,欲官之,不受。高宗顯慶中復召見,拜諫議大夫,上元元年稱疾還山。采藥治病,貧富貴賤,一視同仁,后世稱為“藥王”。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詩大辭典修訂本:》【生卒】:約581—682
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自稱生于隋文帝開皇元年(581),新、舊《唐書》又云北周時已隱居太白山,楊堅輔政時曾以國子博士召,則生年更早,然恐不足信。唐太宗時召至京師,不受官。高宗顯慶間,復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上元元年(674)稱疾請還山,詔假鄱陽公主邑司讓其居住。新、舊《唐書》有傳。孫思邈通老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工陰陽推步之術,尤以醫學著稱于世。著有《備急千金要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全唐詩》存詩1首。另《備急千金要方》、《事林廣記》等書中尚存詩5首,《全唐詩續拾》據之收入。別有《孫真人海上方》亦署其名,皆為歌訣,為后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