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渤渤如苍烟,乍大乍小,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大龙湫〕又名大瀑布,瀑高米,状若长龙,为雁荡三绝之一。在雁荡山西谷,是闻名全国的瀑布,位于浙江东南部的雁荡山上。雁荡山,在浙江省乐清平阳县境内,分南雁中雁北雁三部分,是中国东南风景区。
〔大德七年〕大德,为元成宗铁穆耳年号。大德七年为公元年。
〔尝〕曾经。
〔苦雨〕久下成灾的雨。
〔积〕留滞。
〔是〕这。
〔转〕震动。
〔心掉〕心颤。
〔掉〕摇动,颤动。
〔楹〕柱子。
〔股〕大腿。
〔倚〕靠着。
〔又如树大屏风〕又像树立的巨大屏风。
〔颠〕顶。
〔谽(hān)谺(xiā)〕山谷空旷的样子。
〔两螯(áo)〕指蟹的第一对胸肢,末端开合如钳。此处比喻巨石。
〔兀(wù)兀〕心情紧张而小心翼翼的样子。
〔缘〕沿,循。
〔山趾〕山脚下。
〔树圭(guī)〕立珪。
〔树〕立。
〔圭〕同“珪”,古玉器名,上尖下方。
〔东崦(yān)〕东山坡。
〔著〕着。
〔盘桓〕徘徊,逗留。
〔震霆〕响雷。
〔岩〕山崖。
〔诺讵(jù)那庵〕罗汉庵。
〔诺讵那〕为十六尊罗汉之一。
〔庵〕寺庙。
〔相去〕相距。
〔去〕距离,离开。
〔捣〕冲击,击撞。
〔万人鼓〕万人击鼓。
〔相持语〕指彼此握着手讲话。
〔相持〕相握,相执。
〔顾〕视,看。
〔是后〕此后。
〔一岁或一至〕一年或许来一次。
〔或〕也许,或者。
〔常以九月〕常常在九月。
〔水缩〕指瀑水减少。
〔缩〕减缩。
〔不能如向所见〕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
〔向〕从前,往昔。
〔石矼(gāng)〕石桥。
〔渤渤〕喷溢四散的样子。
〔鸣〕发出声音,指水声。
〔洼〕低凹。
〔反红如丹砂〕反映出来的红光像丹砂的颜色。
〔反〕同“返”。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事物。
〔产木宜瘠(jí)反碧〕长出来的树本该干瘦,却反而油光碧绿。
〔瘠〕瘦。
〔滑如翠羽凫(fú)毛〕树皮光滑如同翠鸟的羽和野鸭的毛。
〔翠〕翡翠鸟。
〔凫〕野鸭。
〔斑鱼〕身上有斑点花纹的鱼。
〔洋洋〕舒缓的样子。
〔回缓〕徘徊徐行。
〔避世〕隐居不出仕。
〔家僮〕僮仆。
〔益〕更加。
〔相持扼掔(qiān)〕指与家僮共同持瓶取水,把瓶用力掐牢,以免被瀑布冲走。
〔扼〕用力掐住。
〔掔〕坚固,牢固。
〔挽〕牵引,拉。
〔偃(yǎn)木〕倒伏着的树木。
〔窥人〕偷着看人。
〔瑞鹿院〕雁荡山中的一座寺院。
〔宛宛〕宛然,好像。
〔故人〕老朋友。
〔谓〕称作。
〔南山公〕指老先生。“南山”为其号,“公”是对他的尊称。此人的具体情况不详,当是李孝光很尊敬的长辈,故一再尊称为“老先生”。从现知的李孝光交游情况来看,此人可能是达兼善的父亲。他曾任台州录事,其后即在台州安家。
李孝光(1285~1350) 元代词作家。字季和。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少年时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趋时尚。与杨维桢并称"杨李",早年隐居在雁荡五峰山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广。至正四年(1344)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七年擢升秘书监丞。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元溫州樂清人,字季和,號五峰。少博學,篤志復古,隱居雁蕩山五峰下,從學者眾。順帝至正初,以秘書監著作郎召,進《孝經圖說》,升秘書監丞。以文名,法古人而不趨世尚,非先秦兩漢語弗道。卒年五十二。有《五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