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月日 生肖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简〕一说鼓声,一说大貌。
〔方将〕将要。
〔万舞〕舞名。
〔在前上处〕在前列的上头。
〔硕〕大貌。
〔俣俣(与)〕魁梧健美。
〔辔(配)〕马缰。
〔组〕丝织的宽带子。
〔龠(月)〕古乐器。三孔笛。
〔秉〕持。
〔翟(敌)〕野鸡的尾羽。
〔赫〕红色。
〔渥(握)〕厚。
〔赭〕赤褐色,赭石。
〔锡〕赐。
〔爵〕青铜制酒器,用以温酒和盛酒。
〔榛(真)〕落叶灌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果肉可食。
〔隰(席)〕低下的湿地。
〔苓(零)〕一说甘草,一说苍耳,一说黄药,一说地黄。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