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选自《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806—820)。
〔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九江郡〕设于隋代,唐代称为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
〔湓(pén)浦口〕湓江流入长江的地方,在今九江西。湓浦,又叫湓江,源出江西瑞昌清湓山。
〔京都声〕指唐代京城长安流行的乐曲声调。
〔倡(chāng)女〕歌女。
〔善才〕当时对技艺高超的乐师的称呼。
〔委身〕托身。这里是嫁人的意思。
〔贾(gǔ)人〕商人。
〔命酒〕叫人摆酒。
〔快〕畅快。
〔悯然〕忧郁的样子。
〔漂沦〕漂泊流落。
〔出官〕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恬然〕宁静安适的样子。
〔迁谪〕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为〕创作。
〔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江头〕江边。
〔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生长在水边。
〔瑟瑟〕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
〔主人〕白居易自指。
〔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琵琶之类的弦乐。
〔暗问〕低声询问。
〔欲语迟〕将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回灯〕重新掌灯。一说“移灯”。
〔转轴拨弦〕拧转弦轴,拨动弦丝。这里指调弦校音。
〔掩抑〕声音低沉。
〔思〕深长的情思。
〔信手〕随手。
〔续续〕连续。
〔轻拢慢捻抹(mò)复挑(tiǎo)〕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拢,扣弦。捻,揉弦。抹,顺手下拨。挑,反手回拨。
〔《霓裳(cháng)》〕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六幺(yāo)》〕即《六幺令》,唐代乐曲名。
〔大弦〕指琵琶四根弦中的粗弦。
〔嘈嘈〕形容声音沉重舒长。
〔小弦〕指琵琶上的细弦。
〔切切〕形容声音轻细急促。
〔大珠小珠落玉盘〕分别比喻乐声的重浊和清脆。一说,形容声音的清脆圆润。
〔间(jiàn)关莺语花底滑〕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间关,形容鸟鸣婉转。
〔幽咽泉流冰下难〕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幽咽,形容乐声梗塞不畅。难,艰难,形容乐声滞塞难通。
〔冰泉冷涩弦凝绝〕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弦似乎凝结不动了。这是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射一样;像铁骑突然冲出,刀枪齐鸣一般。这是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
〔曲终收拨当心画〕乐曲终了,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间部位划过四弦。这是弹奏琵琶到一曲结束时的常用手法。拨,拨子,弹奏弦乐的用具。
〔四弦一声〕四根弦同时发声。
〔敛容〕显出端庄的脸色。
〔虾(há)蟆陵〕地名,在长安城东南。
〔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第一部〕第一队,是教坊中最优秀的一队。部,量词,计量歌舞队乐队。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这里是对善歌貌美歌伎的通称。
〔五陵年少〕指京城富家豪族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家豪族多聚居在这一带。
〔缠头〕古代对歌伎舞女打赏用的锦帛。
〔绡(xiāo)〕轻薄的生丝织品。泛指轻美的丝织品。
〔钿(diàn)头银篦(bì)〕上端镶着花钿的银质发篦。钿,用金银等制成的花形首饰。
〔击节碎〕(随着音乐)打拍子时敲碎了。节,节拍。
〔翻酒污〕(因为)泼翻了酒被沾污。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
〔颜色故〕容貌衰老。故,旧老。#0
〔老大〕年纪大了。
〔浮梁〕地名,在今江西景德镇北。
〔去来〕走了以后。来,语气助词。
〔梦啼妆泪红阑干〕从梦中哭醒,搽了胭脂粉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妆,这里指脸上的胭脂粉。
〔唧唧〕叹息。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嘴里会淌出血来。这是形容杜鹃啼声的悲切。
〔独倾〕独自饮酒。
〔呕哑(ōuyā)嘲哳(zhāozhā)〕指声音嘈杂刺耳。
〔暂〕忽然,一下子。
〔更〕再。
〔翻作〕写作。翻,按曲调写作歌词。
〔却坐〕回到(原处)坐下。却,退回。
〔促弦〕把琴弦拧紧。促,紧迫。
〔转〕更加,越发。
〔向前〕以前。
〔掩泣〕掩面哭泣。下面“泣下”的“泣”指眼泪。
〔青衫〕青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72—846
唐華州下邽人,祖籍太原,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白季庚子。德宗貞元十六年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憲宗元和時,歷遷翰林學士、左拾遺、東宮贊善大夫。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居易首上疏,請亟捕兇手。以越職言事,貶江州司馬。穆宗長慶初,累擢中書舍人,乞外任,為杭州刺史,筑堤捍錢塘湖,溉田千頃。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復除蘇州刺史。文宗立,入為秘書監,遷刑部侍郎。大和三年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遂居洛陽。晚年奉佛,以詩酒自娛。武宗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卒謚文。工詩,倡導“新樂府”運動。詩文與元稹齊名,世號“元、白”。晚年與劉禹錫唱和,又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等。
《大辞海》: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早期所作讽谕诗,如《秦中吟》、《新乐府》中的不少篇章,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映。自遭受贬谪后,意志逐渐消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
《辞源》:【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下邽(今陝西渭南市境内)人。字樂天。貞元十六年進士,拔萃科攷試後,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初翰林學士,遷左拾遺。因上表諫事,忤權貴,貶江州司馬。累遷杭蘇二州刺史。後詔還,授太子少傅。晚年居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其詩淺顯平易,傳稱老嫗都解,流布甚廣。早期所賦諷諭詩,尤爲世重。與元稹並稱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新、舊唐書皆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