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幽思自萧萧,况对空山夜正遥。
四壁晴秋霜著色,一天明水月生潮。
歌传岩谷声豪宕,酒泛星河影动摇。
醉里似闻猿鹤语,百年人境有今朝。
刘因(1249~1293)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刘因建祠堂。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49—1293
元保定容城人,字夢吉,初名骃,字夢驥,號靜修。學宗程朱,而兼采陸九淵之說。家居教授,隨材器教之,皆有成就。世祖至元十九年,以學行薦于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以母疾辭歸。有《靜修文集》。
元詩選:因字夢吉,保定容城人。將生之夕。其父夢神人以馬載一兒至其家,曰:「善養之,」故名之曰駰,字夢驥,後乃改今名字焉。天資絕人,日記千百言,六歲能詩。長而深究于周、程、朱、呂之學,杜門深居,不為苟合,公卿使者過之,避不與相見,人或以為傲,弗恤也。愛諸葛孔明「靜以修身」之語,表所居曰「靜修」。嘗遊郎山雷溪間,號雷溪真隱。(又號樵菴。)至元十九年,徵拜右贊善大夫,以母疾請歸。二十八年,召為集賢學士,固辭不起。越二年卒,年四十有五。延祐中,追贈翰林學士,容城郡公,諡文靖。當世廟初,姚文獻公樞、許文正公衡、楊文獻公果、商文定公挺輩布列臺省,號稱盛治。既而諸公相繼告老,中朝賢士大夫多屬意于靜修,丞相不忽木尤力薦之,卒未竟其用。許文正公之應召也,道過靜修,靜修謂之曰:「公一聘而起,毋乃太速乎?」文正曰:「不如此,則道不行。」及靜修不就集賢之命,人或問之,乃曰:「不如此,則道不尊。」世祖聞之,歎曰:「古有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歟!」所著有《四書精要》三十卷,詩五卷,名《丁亥集》,手所選定,嘗自諷詠,取他文焚之。今所傳文集十餘卷,又續集、遺詩、拾遺共若干卷,皆刊行于世。其論詩曰:「魏、晉而降,詩學日盛,曹、劉、陶、謝其至者也。隋、唐而降,詩學日變,變而得正,李、杜、韓其至者也。周、宋而降,詩學日弱,弱而後強,歐、蘇、黃其至者也。」靜修詩才超卓,多豪邁不羈之氣。流派師承,於斯言見之矣。
《大辞海》:刘因(1249—1293)元文学家。初名驷,字梦骥,改名因,字梦吉,号雷溪真隐,又号樵庵,容城(今属河北)人。治程、朱理学。家贫,乡居授徒为业。爱诸葛亮“静以修身”语,颜所居曰“静修”。至元十九年(1282年),征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未几,以母疾辞归。二十八年,复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召,固辞不赴。卒于家。延祐间谥文靖。工诗文,诗才超卓,富豪迈不羁之气。词多隐逸之作,风格冲淡。有《静修先生文集》,含《樵庵词》。
《中国人名大词典》:(1249—1293)元保定容城(今河北容城)人,一名骃,字梦吉,号静修。自幼读书,稍长,钻研程朱之学。至元十九年(1282),诏征为右赞善大夫,未几,以母疾辞归。再诏征,以疾固辞。哲学上继承朱熹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维护君臣大义。有《四书精要》﹑《静修集》等。
《二十六史精要辞典》:元代理学家、文学家。字梦吉,号静修,保定容城(今河北徐水)人。初名骃,字梦骥。六、七岁时就能诗文,才华出众。家贫,年二十以授徒为业。以葛诸亮“静以修身”一语,题居室为静修。至元十九年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辞官归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集贤学士、嘉议大夫,辞不赴任。刘因早年学习经学章句,后转向程朱理学,但并不拘守程朱门户,杂入陆学。提出“古无经史之分”,谓经为史,“返求六经”。成为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政治态度上,他与许衡等仕元,积极推行汉法不同,他采取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潜心于学问的研究。著有《静修先生文集》二十二卷,收入《四部丛刊》。虞集说:“以予观乎国朝混一之初,北方之学者,高明坚勇,孰有过于静修者哉!”(《安敬仲文集序》)。他有自选诗集《丁亥集》已佚。《蕙风词话》的作者把刘因比作苏轼,说他的作品:“寓骚雅于冲夷,足秾郁于平淡,读之如饮醇醪,如鉴古锦。”来源:门岿主编·二十六史精要辞典·下·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第2516-25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