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司马错论伐蜀拼音版

司马错论伐蜀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6 23:28:14

全文注音

  • cuò
  • lùn
  • shǔ
  •  
  • xiān
  • qín
  •  
  • zhàn
  • guó
  •  
  •  
  •  
  •  
  • cuò
  • zhāng
  • zhγnɡ
  • lùn
  • βín
  • huì
  • wáng
  • βián
  •  
  • cuò
  • shǔ
  •  
  • zhāng
  • yuγ
  •  
  •  
  • hán
  •  
  •  
  • wáng
  • yuγ
  •  
  •  
  • βǐng
  • wén
  • βí
  • shuō
  •  
  •  
  • duì
  • yuγ
  •  
  •  
  • βīn
  • wèi
  • shàn
  • chǔ
  •  
  • xià
  • bīng
  • sān
  • chuān
  •  
  • huán
  • yuán
  •  
  • gōu
  • shì
  • zhī
  • kǒu
  •  
  • dāng
  • tún
  • liú
  • zhī
  • dào
  •  
  • wèi
  • jué
  • nán
  • yáng
  •  
  • chǔ
  • lín
  • nán
  • zhèng
  •  
  • βín
  • gōng
  • xīn
  • chéng
  • yáng
  •  
  • lín
  • èr
  • zhōu
  • zhī
  • jiāo
  •  
  • zhū
  • zhōu
  • zhǔ
  • zhī
  • zuì
  •  
  • βīn
  • chǔ
  • wèi
  • zhī
  •  
  • zhōu
  • zhī
  • jiù
  •  
  • jiǔ
  • dǐng
  • bǎo
  • βì
  • chū
  •  
  • jiǔ
  • dǐng
  •  
  • àn
  •  
  • xié
  • tiān
  • lìng
  • tiān
  • xià
  •  
  • tiān
  • xià
  • gǎn
  • bu
  • tīng
  •  
  • wáng
  •  
  • jīn
  • shǔ
  •  
  • 西
  • zhī
  • guω
  •  
  • ér
  • rωng
  • zhī
  • zhǎnɡ
  •  
  • bīng
  • láo
  • zhòng
  • chéng
  • míng
  •  
  • βí
  • wéi
  •  
  • chén
  • wén
  •  
  •  
  • zhγng
  • míng
  • zhě
  • cháo
  •  
  • zhγng
  • zhě
  • shì
  •  
  •  
  • jīn
  • sān
  • chuān
  •  
  • zhōu
  • shì
  •  
  • tiān
  • xià
  • zhī
  • shì
  • cháo
  •  
  • ér
  • wáng
  • zhγnɡ
  • yān
  •  
  • zhγng
  • rωng
  •  
  • βù
  • wáng
  • yuǎn
  •  
  •  
  •  
  •  
  •  
  •  
  • cuò
  • yuγ
  •  
  •  
  • rán
  •  
  • chén
  • wén
  • zhī
  •  
  •  
  • guω
  • zhě
  •  
  • guǎng
  • 广
  • βí
  •  
  • βiáng
  • bīng
  • zhě
  •  
  • βí
  • mín
  •  
  • wàng
  • zhě
  •  
  • βí
  •  
  • sān
  • zhě
  • bèi
  •  
  • ér
  • wàng
  • suí
  • zhī
  •  
  •  
  • jīn
  • wáng
  • zhī
  • xiǎo
  • mín
  • pín
  •  
  • chén
  • yuàn
  • cωng
  • shì
  •  
  • shǔ
  •  
  • 西
  • zhī
  • guω
  •  
  • ér
  • rωng
  • zhī
  • zhǎnɡ
  •  
  • ér
  • yǒu
  • jié
  • zhòu
  • zhī
  • luàn
  •  
  • βín
  • gōng
  • zhī
  •  
  • shǐ
  • 使
  • chái
  • lánɡ
  • zhú
  • βún
  • yáng
  •  
  • βǔ
  • βí
  • guǎng
  • 广
  • guω
  •  
  • βí
  • cái
  • mín
  •  
  • shàn
  • bīng
  • shāng
  • zhòng
  •  
  • ér
  •  
  • guω
  •  
  • ér
  • tiān
  • xià
  • wéi
  • bào
  •  
  • jìn
  • 西
  • hǎi
  •  
  • zhū
  • hωu
  • wéi
  • tān
  •  
  • shì
  • ér
  • míng
  • shí
  • liǎng
  •  
  • ér
  • yòu
  • yǒu
  • jìn
  • bào
  • zhǐ
  • luàn
  • zhī
  • míng
  •  
  • jīn
  • gōng
  • hán
  • jié
  • tiān
  •  
  • jié
  • tiān
  •  
  • è
  • mínɡ
  •  
  • ér
  • wèi
  •  
  • yòu
  • yǒu
  • zhī
  • míng
  •  
  • ér
  • gōng
  • tiān
  • xià
  • zhī
  • suǒ
  •  
  • wγi
  •  
  • chén
  • βǐng
  • βí
  •  
  • zhōu
  •  
  • tiān
  • xià
  • zhī
  • zōng
  • shì
  •  
  • hán
  •  
  • zhōu
  • zhī
  • guω
  •  
  • zhōu
  • zhī
  • shī
  • jiǔ
  • dǐng
  •  
  • hán
  • zhī
  • wáng
  • sān
  • chuān
  •  
  • jiāng
  • èr
  • guω
  • bìnɡ
  • mωu
  •  
  • yīn
  • βí
  •  
  • zhào
  • ér
  • βiú
  • jiě
  • chǔ
  •  
  • wèi
  •  
  • dǐng
  • chǔ
  •  
  • wèi
  •  
  • wáng
  • néng
  • jìn
  •  
  • chén
  • suǒ
  • wèi
  • wγi
  •  
  • shǔ
  • zhī
  • wán
  •  
  •  
  •  
  •  
  •  
  •  
  • huì
  • wáng
  • yuγ
  •  
  •  
  • shàn
  •  
  • guǎ
  • rén
  • tīng
  • zi
  •  
  •  
  • βǐ
  • bīnɡ
  • shǔ
  •  
  • shí
  • yuè
  • βǔ
  • zhī
  •  
  • suì
  • dìng
  • shǔ
  •  
  • shǔ
  • zhǔ
  • gγng
  • hào
  • wéi
  • hωu
  •  
  • ér
  • shǐ
  • 使
  • chén
  • zhuāng
  • xiàng
  • shǔ
  •  
  • shǔ
  • shǔ
  •  
  • βín
  • βiáng
  • hòu
  •  
  • βīng
  • zhū
  • hωu
  •  

原文

司马错论伐蜀
[先秦]战国策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对照翻译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
  • 〔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三三七年至前三一一年在位。〕
  • 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
    不如伐韩。”
    不如攻打韩国。”
    王曰:“
    秦惠王说:“
    请闻其说。”
    请你们说说各自的见解,让我听听。”
    对曰:“
    张仪回答说:“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
  • 〔轘辕:山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北。〕
  • 、缑氏
  • 〔缑氏:山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地当嵩山山口。〕
  • 之口,当屯留
  • 〔屯留:在今山西屯留南。太行山的羊肠坂道通过此地。〕
  • 之道,魏绝南阳
  • 〔南阳:在今河南焦作博爱一带。〕
  • ,楚临南郑
  • 〔南郑:在今河南新郑。〕
  • ,秦攻新城
  • 〔新城:在今河南伊川西南。〕
  • 宜阳
  • 〔宜阳:在今河南宜阳西。〕
  • ,以临二周
  • 〔二周:战国时期的两个小国,西周和东周。周考王(前四四〇年至前四二六年在位)封其弟姬揭于河南(在今洛阳西),是为西周桓公。历传威公惠公。西周惠公时,以其长子为西周公,又于周显王二年(前三六七年)封其少子于巩(今河南巩县),以奉王室,是为东周惠公。从此有东西二周君。前三一五年,周赧王即位,迁都西周,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宗主,实即寄居西周君篱下。〕
  • 之郊,诛周主
  • 〔周主:指东周西周两国国君。〕
  • 之罪,侵楚魏之地。
    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
    据九鼎,按图籍
  • 〔图籍:疆域图和户口册。〕
  • ,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
    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为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
    臣闻:“
    我听说:“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
  • 〔顾:反而。〕
  • 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
      司马错曰:“
      司马错说:“
    不然。
    不对。
    臣闻之:“
    我听到过这样的话:“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
    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
    欲强兵者,务富其民;
    想使军队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
    欲王者,务博其德。
    想建立王业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
  • 〔桀纣:夏商两朝的末代暴君。〕
  • 之乱
  • 〔桀纣之乱:指蜀王兄弟间的战争。〕
    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
  • 〔缮:整治。〕
  • 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
    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
    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
  • 〔附:归属。〕
  • ,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
    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
    臣请谒其故:
    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
    周,天下之宗室也;
    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
    韩,周之与国
  • 〔与国:友邦。〕
  • 也。
    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
  • 〔完:万全。〕
  • 也。”
    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惠王曰:“
      秦惠王说:“
    善!
    很对。
    寡人听子。”
    我采纳你的意见。”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
  • 〔陈庄:人名,秦国官吏,前三一四年受命出任蜀相。〕
  • 相蜀。
    结果,出兵进攻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
    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注释

〔司马错〕战国时秦将。
〔张仪〕战国时魏国人,主张“连横”的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曾几次担任秦国的相,主张用各个击破的策略削弱六国,使秦国更加强大。后死于魏国。
〔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三三七年至前三一一年在位。
〔三川〕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因境内有黄河伊河洛河,故称“三川”。
〔轘辕〕山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北。
〔缑氏〕山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地当嵩山山口。
〔屯留〕在今山西屯留南。太行山的羊肠坂道通过此地。
〔南阳〕在今河南焦作博爱一带。
〔南郑〕在今河南新郑。
〔新城〕在今河南伊川西南。
〔宜阳〕在今河南宜阳西。
〔二周〕战国时期的两个小国,西周和东周。周考王(前四四〇年至前四二六年在位)封其弟姬揭于河南(在今洛阳西),是为西周桓公。历传威公惠公。西周惠公时,以其长子为西周公,又于周显王二年(前三六七年)封其少子于巩(今河南巩县),以奉王室,是为东周惠公。从此有东西二周君。前三一五年,周赧王即位,迁都西周,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宗主,实即寄居西周君篱下。
〔周主〕指东周西周两国国君。
〔九鼎〕传说夏禹造,夏商周三代传国宝器。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
〔图籍〕疆域图和户口册。
〔名〕在句中意不可通,当是“兵”字之误。
〔顾〕反而。
〔桀纣之乱〕指蜀王兄弟间的战争。
〔桀纣〕夏商两朝的末代暴君。
〔缮〕整治。
〔四海〕当是“西海”之误。指蜀国。这里所说的海,是财富聚积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四海指四周地区而言。
〔附〕归属。
〔劫〕胁迫。
〔与国〕友邦。
〔完〕万全。
〔陈庄〕人名,秦国官吏,前三一四年受命出任蜀相。

相关推荐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