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司马错〕战国时秦将。
〔张仪〕战国时魏国人,主张“连横”的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曾几次担任秦国的相,主张用各个击破的策略削弱六国,使秦国更加强大。后死于魏国。
〔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三三七年至前三一一年在位。
〔三川〕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因境内有黄河伊河洛河,故称“三川”。
〔轘辕〕山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北。
〔缑氏〕山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地当嵩山山口。
〔屯留〕在今山西屯留南。太行山的羊肠坂道通过此地。
〔南阳〕在今河南焦作博爱一带。
〔南郑〕在今河南新郑。
〔新城〕在今河南伊川西南。
〔宜阳〕在今河南宜阳西。
〔二周〕战国时期的两个小国,西周和东周。周考王(前四四〇年至前四二六年在位)封其弟姬揭于河南(在今洛阳西),是为西周桓公。历传威公惠公。西周惠公时,以其长子为西周公,又于周显王二年(前三六七年)封其少子于巩(今河南巩县),以奉王室,是为东周惠公。从此有东西二周君。前三一五年,周赧王即位,迁都西周,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宗主,实即寄居西周君篱下。
〔周主〕指东周西周两国国君。
〔九鼎〕传说夏禹造,夏商周三代传国宝器。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
〔图籍〕疆域图和户口册。
〔名〕在句中意不可通,当是“兵”字之误。
〔顾〕反而。
〔桀纣之乱〕指蜀王兄弟间的战争。
〔桀纣〕夏商两朝的末代暴君。
〔缮〕整治。
〔四海〕当是“西海”之误。指蜀国。这里所说的海,是财富聚积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四海指四周地区而言。
〔附〕归属。
〔劫〕胁迫。
〔与国〕友邦。
〔完〕万全。
〔陈庄〕人名,秦国官吏,前三一四年受命出任蜀相。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