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人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跽,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覩,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六艺〕指儒家经典《六经》,即下文列举的《礼》《乐》《书》《诗》《易》《春秋》。
〔《礼》《礼经》。《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乐》《乐经》,据唐徐坚《初学记》说〕秦朝焚书,《乐经》亡,只剩下《五经》。
〔《书》《书经》,也称《尚书》,相传为孔子编订,记载自帝尧至秦穆公的史料。
〔《诗》《诗经》,相传孔子删诗,选三百○五篇成书。
〔《易》《易经》,也称《周易》。
〔《春秋》根据鲁国史料修成的编年断代史(起于前年,迄于前年)。相传是孔子作。
〔天道〕我国古代哲学术语,天的法则。
〔恢恢〕宽广貌。
〔淳于髡(kn坤)〕“淳于”之姓源于周初至春秋的淳于国(今山东安丘县东北)。
〔赘(zhu缀)婿〕旧时男子因家贫卖身给人家,得招为婿者,称为赘婿。也泛指“招女婿”。
〔七尺〕周尺比今尺短,七尺大约相当于今米左右。见《邹忌讽齐王纳谏》注。
〔齐威王〕参见《邹忌讽齐王纳谏》注。
〔隐〕隐语,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卿大夫〕周代国王及诸侯的高级臣属。卿的地位高于大夫,常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
〔蜚(fi非)〕通“飞”。“大鸟三年不飞又不鸣”的隐语,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时伍举就曾用过。
〔令长〕战国秦汉时县的行政长官名称。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田完世家》指《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车马十驷〕指车十乘。古代一车配四马(驷)为一乘。
〔索〕尽。
〔禳(rng瓤)田〕古代祈求农事顺利无灾无害的祭祀活动。
〔瓯窭(lu楼)〕狭小的高地。
〔篝(gu沟)〕竹笼。
〔污邪〕地势低下容易积水的劣田。
〔赍(j饥)〕以物赠人。
〔溢〕通“镒”,古以二十两为一溢。
〔御史〕秦以前的御史为史官,汉代御史也有掌纠察治狱的。司马迁所指似是后者。
〔帣(jun眷)〕通“絭”,束衣袖。
〔韝gu沟)〕臂套。
〔鞠〕弯屈。
〔(j剂)〕同“跽”,长跪。
〔六博〕古代博戏,两人对局,各执黑白棋六子。具体玩法见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招魂篇》引《古博经》。
〔投壶〕古代游戏,宴饮时用矢投入一定距离外的酒壶,以投中多少定胜负,负者罚酒。
〔曹〕游戏时的分组。
〔眙〕直视。
〔芗泽〕泛指香气。芗,五谷的香气。
〔诸侯主客〕简称“主客”,战国齐设置的官名,掌诸侯朝聘之事。
〔尝〕通“常”。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解司马迁的作品特点,主要在"迁"这个字上。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前145或前135—?
西漢左馮翊夏陽人,字子長。司馬談子。早年游歷遍及南北。初任郎中。曾奉使巴、蜀、邛、筰、昆明等地,并隨武帝巡游諸名山大川,重要都邑。元封三年,繼父任為太史令,得博覽皇室秘書。太初元年,參與歷法改革,與唐都、落下閎等制訂《太初歷》。又繼父遺志,開始撰史。天漢二年,李陵降匈奴,遷為之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輯理金匱石室之文獻,寫成《太史公書》(即《史記》),是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對后世史學、文學均有深遠影響。
《大辞海》: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祖上“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为汉武帝时太史令。20岁后游历各地,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狩、元鼎间任郎中,多次随武帝出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承袭父职,开始掌管、整理、阅读汉王朝收藏的档案典籍。天汉二年(前99年),为替李陵辩护获罪,受腐刑。此后发愤著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终撰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大量利用档案编修史书的先河。为古代掌管档案并利用档案修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