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华书局二〇一二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穿,挖掘开凿。《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二三五)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穿〕挖掘,开凿。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