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西山月正平,荷香不断晓凉生。
园中双鹤知人意,已作金风警露声。
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3—1180
宋漢州綿竹人,徙居衡陽,字敬夫,一作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張浚子。師胡宏,以古圣賢自期。以蔭補承務郎,參贊父浚幕府,人稱其能,間以軍事入奏,孝宗與定君臣之契。累官吏部侍郎,兼侍講,屢言事,力主修德立政,用賢養民,選將練兵以進戰退守。出知袁州,家居累年,復知靜江府,經略安撫廣南西路,諸蠻感悅。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撫使,禮遇諸將,得其歡心。后以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沖佑觀。卒謚宣。為人表里洞然,為學重義利之辯,與朱熹同為道學大師。有《易說》、《論語解》、《孟子說》及《南軒集》等。
全宋詩:張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誠齋集》卷九八《張欽夫畫像贊》作欽夫),號南軒(同上書卷七三《怡齋記》作樂齋),祖籍綿竹(今屬四川),寓居長沙(今屬湖南)。浚子。從胡宏學,與朱熹、呂祖謙爲友。以蔭入仕。高宗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浚爲江淮東西路宣撫使,辟爲書寫機宜文字(《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二)。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湯思退用事,主和議,隨父罷。乾道初,主講嶽麓書院。五年(一一六七),起知撫州,改嚴州。六年,召爲吏部員外郎兼權起居郎侍立官,尋兼侍講,遷左司員外郎。明年,出知袁州,以事退職家居累年。淳熙元年(一一七四)起知靜江府,廣南西路安撫經略使。五年,除荆湖北路轉運副使,改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撫使。七年卒,年四十八。有《論語解》、《孟子詳說》、《南軒先生文集》等。事見《晦庵集》卷八九《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誠齋集》卷一一六《張左司傳》,《宋史》卷四二九有傳。張栻詩,以明嘉靖元年劉氏慎思齋刻《南軒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其中詩七卷)爲底本。校以明嘉靖繆輔之刻本(簡稱繆刻本)、清康熙錫山華氏刻本(簡稱康熙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爲第八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张栻(1133—118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曾任江陵知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等职。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为南宋理学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一代学者宗师,著述甚丰。今存《南轩易说》等。作有《黄鹤楼说》文一篇,对黄鹤楼的各神传说、来源加以评论,论证“盖黄鹤名楼,以山得名也”,使黄鹤楼以山命名有了一个说法。又据王葆心考证,旧有“江汉亭”在“南楼蛇山间,绍兴中南轩先生张栻所建”。
《大辞海》:张栻(1133—1180)南宋学者、教育家。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迁于衡阳。张浚子。曾任吏部侍郎兼侍讲,官至右文殿修撰。力主抗金,指斥时弊。曾师从胡宏。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乾道初,知潭州刘珙修复岳麓书院,特聘为主教,讲公私义利之辩,闻者风动。朱熹自闽至,与论学,听者逾千。继而书信不绝,往来切磋论辩,引为同道。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的本原。主张知先行后,认为有“知”可更好地指导行;又主张学贵力行,知行互进。认为“所谓礼者天之理”,肯定社会秩序天经地义。赞同“禀气为性”说,承认可以通过学习与教育,恢复纯粹至善的“天命之性”。为学主“明理居敬”,认为存养、省察应当并进,然以存养为本。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