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大田〕面积广阔的农田。
〔稼〕种庄稼。
〔既〕已经。
〔种〕指选种籽。
〔戒〕同“械”,此指修理农业器械。
〔乃事〕这些事。
〔覃〕“剡”,锋利。
〔耜〕古代一种似锹的农具。
〔俶载〕开始从事。
〔厥〕其。
〔庭〕通“挺”,挺拔。
〔硕〕大。
〔曾孙是若〕顺了曾孙的愿望。曾孙,周王对他的祖先和其他的神,都自称曾孙。若,顺。
〔方〕通“房”,指谷粒已生嫩壳,但还没有合满。
〔皁〕指谷壳已经结成,但还未坚实。
〔稂〕指穗粒空瘪的禾。
〔莠〕田间似禾的杂草,也称狗尾巴草。
〔螟〕吃禾心的害虫。
〔螣〕吃禾叶的青虫。
〔蟊〕吃禾根的虫。
〔贼〕吃禾节的虫。
〔稚〕幼禾。
〔田祖〕农神。
〔秉〕执持。
〔畀〕给与。
〔炎火〕大火。
〔有渰〕即“渰渰”,阴云密布的样子。
〔祁祁〕徐徐。
〔公田〕公家的田。古代井田制,井田九区,中间百亩为公田,周围八区,八家各百亩为私田。八家共养公田。公田收获归农奴主所有。
〔私〕私田。
〔稚〕低小的穗。
〔穧〕已割而未收的禾把。
〔秉〕把,捆扎成束的禾把。
〔滞〕遗留。
〔伊〕是。
〔馌〕送饭。
〔南亩〕泛指农田。
〔田畯〕周代农官,掌管监督农奴的农事工作。
〔禋祀〕升烟以祭,古代祭天的典礼,也泛指祭祀。
〔骍〕赤色牛。
〔黑〕指黑色的猪羊。
〔介〕“丐”的假借,祈求。
〔景福〕大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