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蓼蓼〕长又大的样子。
〔莪〕一种草,即莪蒿。
〔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匪〕同“非”。
〔伊〕是。
〔劬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蔚〕一种草,即牡蒿。
〔瓶〕汲水器具。
〔罄〕尽。
〔罍〕盛水器具。
〔鲜〕指寡孤。
〔民〕人。
〔怙〕依靠。
〔衔恤〕含忧。
〔鞠〕养。
〔拊〕通“抚”。
〔畜〕通“慉”,喜爱。
〔顾〕顾念。
〔复〕返回,指不忍离去。
〔腹〕指怀抱。
〔昊天〕广大的天。
〔罔〕无。
〔极〕准则。
〔烈烈〕通“颲颲”,山风大的样子。
〔飘风〕同“飙风”。
〔发发〕读如“拨拨”,风声。
〔谷〕善。
〔律律〕同“烈烈”。
〔弗弗〕同“发发”。
〔卒〕终,指养老送终。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