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颠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已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中州〕泛指中原。
〔剑阁栈道〕剑阁,在四川省北部,剑门关矗立县北,自古以“剑门天下险”闻名,为自秦入蜀的要道。栈道,又名“阁道”“复道”等,古代在川陕甘滇诸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
〔瞿塘滟滪〕瞿塘,瞿塘峡,一称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奉节与巫山县之间,长八公里,江面最狭处仅百余米,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天埑”。滟滪,滟滪堆,俗称“燕窝石”,瞿塘峡口江心突起的礁石,旧时为长江三峡著名险滩。
〔天台〕县名,今属浙江省。
〔中书左司掾(yuàn院)〕明初中书省左司的属官。中书左司领吏户礼三部,任监督稽核之责。
〔丛大将北征〕明初为了统一北方,对付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屡遣大将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等北征。陈庭学曾经从军。
〔擢〕升迁。
〔都指挥司照磨〕明代于每一行省设指都指挥使司,掌一省军政,照磨为其属官。
〔杨子云〕即扬雄,西汉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诸葛武侯〕即诸葛亮,三国蜀汉丞相,封武乡侯,故称。
〔四方兵起〕指元末群雄并起。
〔圣主兴〕指朱元璋建立明朝。
〔齿〕指代年龄。
〔耄(mào冒)〕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盐铁论·孝养》“七十曰耄。”
〔颜回原宪〕都是孔子弟子。
〔颜回,鲁人,字子渊,孔子称赞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原宪,字子思。
《史记·促尼弟子列传》“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
〔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310—1381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號潛溪。幼敏明強記,從吳萊等名師學。元順帝至正中,隱居龍門山,號玄真子。朱元璋取婺州,與劉基、章溢、葉琛并征至應天,授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書。主修《元史》,又預修日歷等。遷國子司業、禮部主事,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官內庭久,未嘗訐人過。洪武十三年,其長孫宋慎坐胡惟庸黨死,帝欲置其死,賴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謫茂州卒于夔州。為明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正德中,追謚文憲。有《宋學士文集》。
词学图录: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後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明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濂制,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有《宋学士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