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太宗朝〕指宋太宗执政时期。
〔右军〕王羲之因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人们称他为“王右军”。
〔笔札〕书法。
〔遽〕立刻,马上。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670—749
唐汴州浚儀人。武則天時入史館,編修國史。中宗時歷右補闕、起居郎、水部郎中。玄宗時官衛尉少卿,兼修文館學士,累遷太子左庶子。初與劉知幾等撰《武后實錄》,所述張昌宗誘張說陷魏元忠事,直書不諱,后張說為相,屢請更改,均遭拒絕。嘗私撰《唐書》、《唐春秋》,未成,以書事不當貶荊州司馬,仍修史不止。天寶初,入為恒王傅,猶求還史職。有《貞觀政要》等。
《唐詩大辭典修訂本:》【生卒】:670—749
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初為右拾遺內供奉。中宗神龍中遷右補闕,預修《則天實錄》。書成,轉起居郎。俄遷水部郎中。玄宗開元三年(715)拜諫議大夫,后兼修文館學士,歷衛尉少卿、左庶子。十七年,貶荊州司馬,歷臺、洪、饒、蘄四州刺史,遷相州長史,封襄垣縣子。后入為恒王傅。天寶八載(749)卒。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會要》卷六三。善文,尤以史才稱。《新唐書》本傳稱“敘事簡核,號良史。”《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樂府古題要解》1卷、《唐名臣奏》10卷,《郡齋讀書志》又記其《開元升平論》1卷、《古樂府》10卷、《貞觀政要》10卷等。《樂府古題要解》、《開元升平論》、《貞觀政要》三書今傳,尤以《貞觀政要》為著稱。《全唐詩》存詩2首。《全唐詩續拾》補斷句2。
《大辞海》:吴兢(670—749)唐史学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武周时,入史馆,编修国史。中宗任为右补阙、起居郎、水部郎中。玄宗时,任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累迁太子左庶子。初与刘知几等撰《武后实录》,所述张昌宗诱张说陷害魏元忠事,直书不讳,后张说为相,屡请更改,予以拒绝。撰有《贞观政要》等。
《中国人名大词典》:(670—749)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因魏元忠﹑朱敬则荐,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中宗神龙中,改右补阙,曾谏中宗勿疑相王(睿宗)。累迁起居郎。玄宗初立,又上疏请提倡直谏之风。后为太子左庶子。他与刘知幾共事多年,撰定《武后实录》,述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后张说为相,屡次情商改写,均遭拒绝。长安﹑景龙时,武三思等监领史馆,多所干预。他不得志,私撰《唐书》﹑《唐春秋》,未成,玄宗时始得续撰。久之,以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仍修史不止。累迁洪州刺史,以故调舒州。天宝初,入为恒王傅,犹求还史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