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登幽州台歌拼音版

登幽州台歌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5 2:47:38

全文注音

  • dēng
  • yōu
  • zhōu
  • tái
  •  
  • táng
  • chū
  •  
  • chén
  • áng
  • qián
  • βiàn
  • rén
  •  
  • hòu
  • βiàn
  • lái
  • zhě
  •  
  • niàn
  • tiān
  • zhγ
  • yōu
  • yōu
  •  
  • chuàng
  • rán
  • ér
  • xià
  •  

原文

登幽州台歌
[唐初]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对照翻译

  • 〔前:过去。〕
  • 不见古人
  •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 ,后
  • 〔后:未来。〕
  • 不见来者
  •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往前看不到古代那些招贤纳士的圣君,往后也见不到未来求才若渴的明君。
  • 〔念:想到。〕
  • 天地之悠悠
  •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 ,独怆然
  • 〔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 而涕
  • 〔涕(tì):眼泪。〕
  • 下!
    想到只剩下那无边无际的天地悠悠漫长,忍不住悲从中来,泪水止不住地纷纷落下。

注释

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幽州台,即蓟(jì)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涕(tì)〕眼泪。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相关推荐

陈子昂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大辞海》: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登进士第。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于文也反对浮艳,重视散体。有《陈伯玉文集》。

《中国人名大词典》:(661—702)唐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字伯玉。少时任侠,旋折节问学。二十一岁入长安,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召见,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屡上疏谏兴大狱。后随武攸宜御契丹,屡陈机宜,被无故解职。名作《登幽州台歌》即成于此时。以后又受武三思的打击,于圣历元年(698),归隐故里。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成罪,把他害死。所撰诗文,均有重名。论诗主张应有“兴寄”﹑“风骨”,作品沉郁苍劲,为唐诗革新之先驱。著有《陈伯玉文集》,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百余篇。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家世富豪,少时任侠使气,年十八始发愤读书,博览群籍。文明元年登进士第,后献书阙下,武后召见金华殿,授麟台正字。垂拱二年,随左补阙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至张掖而返。补右卫胄曹参军。因母丧解官返里。服阕,拜右拾遗,直言敢谏。被构陷入狱经年,免罪复官。万岁通天元年,从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参谋军事,因谏议不合,徙为军曹。军还,仍居拾遗之职。圣历元年,以父老,解职归侍。后为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葬独坐山。沈亚之以为段简害死子昂,乃受武三思指使(见《上九江郑使君书》)。因官终右拾遗,故世称陈拾遗。子昂为初唐诗歌革新之先驱,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反对“彩丽竞繁,而寄兴都绝”之齐梁诗风,主张复兴“汉魏风骨”,以及“风雅”“兴寄”。其《感遇》诗三十八首,指斥时弊,慨叹身世,净洗六朝铅粉;直追阮籍《咏怀》;《登幽州台歌》感叹怀才不遇,慷慨苍凉,可称绝唱;《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托古兴怀,亦称雅制。对于纠正梁﹑陈以来靡丽遗习,厥功甚伟。故明高棅云:“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胡应麟亦云:“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诗薮》)然皎然《诗议》谓其“复多而变少”;《吟谱》谓其“以理胜情,以气胜辞”。亦属事实。其散文虽杂有骈句,然平实疏朗,实开古文运动之先河。后之古文家如萧颖士称其“文体最正”(李华《萧颖士文集序》引),梁肃称其“以风雅革浮侈”(《补阙李君前集序》),韩愈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可见其影响之深广。有《陈伯玉文集》一○卷传世。今人徐鹏校点之《陈子昂集》,补入诗文十余篇,至目前为止,最为完备。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较为通行。生平事迹见卢藏用《陈氏别传》﹑赵儋《故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旧唐书》卷一九○中﹑《新唐书》卷一○七本传。近人罗庸撰有《陈子昂年谱》(金涛声)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