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县东,其地衍隩,土气辛螫,嘉谷不殖,而泾水长流。光和五年,京兆尹樊君勤恤民隐,乃立新渠。曩之卤田,化为甘壤。农民怡悦,相与讴谈疆畔,斐然成章,谓之樊惠渠云。其歌曰:
我有长流,莫或阏之。我有沟浍,莫或达之。
田畴斥卤,莫修莫厘。饥馑困悴,莫恤莫思。
乃有樊君,作人父母。立我畎亩,黄潦膏凝。
多稼茂止,惠乃无疆,如何勿喜?
我壤既营,我疆斯成。泯泯我人,既富且盈。
为酒为酿,蒸彼祖灵。贻福惠君,寿考且宁。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32—192
東漢陳留圉人,字伯喈。少博學,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靈帝時辟司徒橋玄府。任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熹平四年與堂溪典等奏定六經文字,自書于碑,使工鐫刻,立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后以上書論朝政闕失,為中常侍程璜陷害,流放朔方。遇赦后,復遭宦官迫害,亡命江海十余年。董卓專權,召為祭酒,遷尚書,拜左中郎將,封高陽鄉侯。卓誅,為司徒王允所捕,自請黥首刖足,續成漢史,不許,死獄中。有《蔡中郎集》,已佚,今存輯本。
《大辞海》:蔡邕(133—192)东汉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西南)人。官至左中郎将,世称“蔡中郎”。董卓被诛后,邕被王允所捕,死于狱中。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结构严整,点画周到,体法多变,骨气洞达。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与堂谿典等写定六经文字,部分由邕书丹于石,镌刻后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创“飞白”书。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章。著有《蔡中郎集》,已佚,后人有辑本传世。
《辞源》:【蔡邕】公元132—192年。漢陳留圉人。字伯喈。靈帝時拜郎中,與楊賜等奏定六經文字,立碑太學門外。不久,以事免官。董卓徵召爲祭酒,累遷中郎將。後以卓黨死獄中。邕少博學,好辭章,精音律,善鼓琴,又工書畫。著有獨斷等,後人輯其文爲蔡中郎集。後漢書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