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①坎(kǎn)井:坍塌破废的浅井。埳,同“坎”,坑穴。
②与(yú):表示感叹的句末语气词。
③跳梁:同“跳踉(liáng)”,腾跃。井干(hán):井上的木栏。
④缺甃(zhòu):残缺的井壁。崖:边。
⑤接腋(yè)持颐(yí):指水的深度可以托浮住两腋和双颊。颐,面颊。
⑥蹶((jué):踩。没足灭跗(fū〕:指泥的深度可以埋没双脚。跗,脚背。
⑦虷(hán):孑孓(jiéjué),蚊子的幼虫。莫吾能若:没有能够比得上我(的)。
⑧且夫:用在句首,表示更进一层,相当于“再说”。擅(shàn):专有,独自据有。壑(hè):水坑。
⑨跨跱(zhì):蹦跳停立的动作。
⑩夫子:敬称,先生。奚(xī):为什么。时:经常。
(11)絷(zhí):卡住,拘住。
(12)逡(qūn)巡:从容退却的样子。却:后退。
(13)举:全,说全。
(14)仞(rèn):古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5)潦(lào):同“涝”,水灾。
(16)弗(fú):不。益:增多。
(17)崖:岸边。损:减少。
(18)夫(fú):句首语气词。顷久:时间长短。顷,顷刻。推移:(海水容量)变化。
(19)进退:(海水)增减。
(20)适适然:吃惊呆看的样子。
(21)规规然:渺小的样子。自失:意识到自己不行而若有所失的神态。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宋国蒙人[8-17] 。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大辞海》:庄子(约前369—约前286)战国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蒙漆园吏,生活贫苦。或云楚威王闻其贤,于水滨聘其为相,不就。其学归于老子之言。学说力斥儒、墨,主本体,轻人事。哲学上辩证法观点与相对主义论调杂糅,而归于不可知论。政治上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等,对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宣扬齐万物、一生死的人生观。因而主张随意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生活态度。亦决定了其潇洒自如、奇思幻想的文学风格与效法自然的审美主张。他崇尚自然之美,反对一切人为雕琢,以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是其审美观和文艺思想的大纲。因而反对一切文学艺术,对言辞辩说也持否定态度。但在阐发自己基本观点的同时,却不自觉地涉及与文学创作相关的诸多重要问题。如其“得意忘言”之说(《外物》),以为“可以言记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秋水》),从而更深层地揭示了思维过程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后世追求并揭示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开启了道路。在说明人生修养道理方面,提出“虚静”(《天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等观点,亦给后世文论家以启迪。今传《庄子》三十三篇,为其与后人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