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享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浮沉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韩子〕韩非,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这里的引文见《韩非子·五蠹》。
〔春秋〕这里泛指史书,不是专指鲁史《春秋》。
〔季次〕孔子弟子公皙哀,字季次。
〔原宪〕孔子弟子,字子思。两人都终身没有做官。
〔闾巷〕里巷,指民间。
〔怀〕怀抱。
〔独行〕独善其身。
〔苟〕随便。
〔蓬户〕用蓬草编成的门扇。
〔褐衣〕粗布上衣。
〔疏食〕粮食少,以蔬菜为主的食物。疏,通“蔬”。
〔厌〕通“餍”,满足。
〔志〕怀念。
〔轨〕合。
〔正义〕当时社会的道德准则,这里指国法。
〔厄〕灾难。
〔矜〕炫耀。
〔伐〕自夸。
〔多〕称道。
〔缓急〕偏义复词,急难。
〔虞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古代传说,舜未称帝时,他的父亲瞽叟宠爱后妻的儿子象。瞽叟和象设计谋害舜,叫舜去修理粮仓,却放火烧粮仓;叫他去淘井,他们又想乘机活埋他。舜几次都脱了险,没有被害。
〔廪〕粮仓。
〔伊尹〕商汤的贤相。传说先前伊尹曾做过厨师。
〔负〕背着。
〔鼎〕烹煮用的炊具。
〔俎〕切肉的砧板。
〔傅说〕殷王武丁的贤相。传说他在见武丁之前曾在傅险居住,做泥瓦工。
〔匿〕隐藏。
〔傅险〕即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吕尚〕又称姜子牙,太公望。据记载,吕尚先前曾在棘津当过卖食物的小贩,后辅佐周武王灭殷建立周朝。
〔棘津〕在今河南延津东北,现已湮没。
〔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相管仲,字夷吾。管仲起初曾辅佐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齐国政权。公子纠失败后,管仲被囚。
〔桎〕脚镣。
〔梏〕手铐。
〔百里〕秦穆公的贤相百里奚。他在见秦穆公之前,曾卖身为奴,替人喂牛。
〔饭〕喂养。
〔仲尼〕孔丘的字。孔子路过匡,匡人误认他是仇人阳货,几乎被害。
〔畏〕指受到威胁。
〔匡〕春秋时卫国地名,在今河南长垣西南。
〔菜色陈蔡〕指孔子路过陈蔡时被困挨饿。菜色,因饥饿而面有菜色。陈,国名,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蔡,国名,原建都上蔡(今河南上蔡),后迁都州来(今安徽寿县西北)。
〔涉〕经历。
〔末流〕末世,即衰败时期。
〔胜〕尽。
〔鄙人有言〕即俗谚说。鄙人,乡野的人。
〔已〕通“以”。
〔嚮〕通“享”。
〔伯夷〕殷末孤竹君的长子。
〔丑〕耻。
〔跖〕古史中称为“盗跖”,春秋时反对贵族统治的人民领袖。
〔蹻〕庄蹻,战国时楚国反对贵族统治的人民领袖。这两人在历史上都被诬称为大盗。
〔戾〕〕横行无忌。
〔钩〕衣带上的钩。引号中文字从《庄子·胠箧》篇脱化而来。
〔拘学〕拘谨固执的书生。
〔咫尺〕形容微小。咫,古代长度单位,八寸为一咫。
〔卑论〕放低论调。
〔侪俗〕混同于流俗。
〔设〕建立。这里是重视的意思。
〔苟〕随便。
〔委命〕把性命委托给他人。
〔间者〕杰出的人才。
〔予〕通“与”。
〔要〕总之。
〔见〕通“现”,显著。
〔曷〕何。
〔少〕轻。
〔靡〕无。
〔延陵〕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因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
〔孟尝〕孟尝君,齐国贵族田文。
〔春申〕春申君,楚考烈王的相黄歇。
〔平原〕平原君,赵惠文王之弟赵胜。
〔信陵〕信陵君,魏安釐王异母弟无忌。这四个人被称为战国四公子。
〔施〕及,这里是传遍的意思。
〔湮灭〕埋没。
〔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这五人都是汉初著名的游侠,救人急难,不自夸,不图报,威望很高。
〔扞〕触犯。
〔文罔〕指法网。
〔朋党〕结党营私的人。
〔宗强〕豪强。
〔比周〕彼此勾结。
〔设〕利用。
〔猥〕混杂。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解司马迁的作品特点,主要在"迁"这个字上。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前145或前135—?
西漢左馮翊夏陽人,字子長。司馬談子。早年游歷遍及南北。初任郎中。曾奉使巴、蜀、邛、筰、昆明等地,并隨武帝巡游諸名山大川,重要都邑。元封三年,繼父任為太史令,得博覽皇室秘書。太初元年,參與歷法改革,與唐都、落下閎等制訂《太初歷》。又繼父遺志,開始撰史。天漢二年,李陵降匈奴,遷為之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輯理金匱石室之文獻,寫成《太史公書》(即《史記》),是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對后世史學、文學均有深遠影響。
《大辞海》: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祖上“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为汉武帝时太史令。20岁后游历各地,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狩、元鼎间任郎中,多次随武帝出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承袭父职,开始掌管、整理、阅读汉王朝收藏的档案典籍。天汉二年(前99年),为替李陵辩护获罪,受腐刑。此后发愤著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终撰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大量利用档案编修史书的先河。为古代掌管档案并利用档案修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