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荔枝图序拼音版

荔枝图序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13:20:55

全文注音

  • zhī
  •  
  • táng
  • dài
  •  
  • bái
  •  
  •  
  •  
  •  
  • zhī
  • shēng
  • βiá
  • jiān
  •  
  • shω
  • βíng
  • tuán
  • tuán
  • wγi
  • gài
  •  
  • guì
  •  
  • dōng
  • qīng
  •  
  • huā
  •  
  • chūn
  • róng
  •  
  • shí
  • dān
  •  
  • βià
  • shú
  •  
  • duǒ
  • táo
  •  
  •  
  • qiào
  • hóng
  • zēng
  •  
  • βiāo
  •  
  • ráng
  • ròu
  • yíng
  • bái
  • bīng
  • βuě
  •  
  • jiāng
  • gān
  • suān
  • lào
  •  
  • lüè
  •  
  • shí
  • guò
  • zhī
  •  
  • ruò
  • běn
  • zhī
  •  
  • γr
  • biàn
  •  
  • èr
  • γr
  • βiāng
  • biàn
  •  
  • sān
  • γr
  • wèi
  • biàn
  •  
  • wài
  •  
  • βiāng
  • wèi
  • jìn
  •  
  •  
  •  
  •  
  •  
  • yuán
  • shí
  • nián
  • βià
  •  
  • nán
  • bīn
  • shǒu
  • tiān
  •  
  • mìng
  • gōng
  • γr
  • shū
  • zhī
  •  
  • gài
  • wèi
  • shí
  • zhě
  • shí
  • γr
  • èr
  • sān
  • zhě
  • yún
  •  

原文

荔枝图序
[唐代]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注释

⑴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中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⑴团团:圆圆的。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⑶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

⑷冬青:冬天是绿的。

⑸华(huā)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橘,常绿乔木。华,通“花”。

⑹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

⑺实:果实。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

⑻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

⑼红缯(zēng):红色的丝绸。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

⑽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绡(xiāo):生丝织成的绸。

⑾瓤肉:果肉·。莹白:晶莹洁白。

⑿醴(lǐ):甜酒。酪(lào):奶酪。

⒀去:消失。

⒁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

⒂南宾守:南宾郡太守。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

⒃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

⒄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识,认识,见过。


相关推荐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72—846
唐華州下邽人,祖籍太原,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白季庚子。德宗貞元十六年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憲宗元和時,歷遷翰林學士、左拾遺、東宮贊善大夫。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居易首上疏,請亟捕兇手。以越職言事,貶江州司馬。穆宗長慶初,累擢中書舍人,乞外任,為杭州刺史,筑堤捍錢塘湖,溉田千頃。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復除蘇州刺史。文宗立,入為秘書監,遷刑部侍郎。大和三年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遂居洛陽。晚年奉佛,以詩酒自娛。武宗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卒謚文。工詩,倡導“新樂府”運動。詩文與元稹齊名,世號“元、白”。晚年與劉禹錫唱和,又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等。
《大辞海》: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早期所作讽谕诗,如《秦中吟》、《新乐府》中的不少篇章,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映。自遭受贬谪后,意志逐渐消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

《辞源》:【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下邽(今陝西渭南市境内)人。字樂天。貞元十六年進士,拔萃科攷試後,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初翰林學士,遷左拾遺。因上表諫事,忤權貴,貶江州司馬。累遷杭蘇二州刺史。後詔還,授太子少傅。晚年居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其詩淺顯平易,傳稱老嫗都解,流布甚廣。早期所賦諷諭詩,尤爲世重。與元稹並稱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新、舊唐書皆有傳。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