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二〇〇八年版)。
〔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当其无,有车之用〕意思是,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
〔埏,揉和。埴,黏土。
〔户牖〕门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
〔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处〕为,做。
〔强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
〔泮,同“判”,分离。
〔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几〕接近。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 (河南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