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间〕近来。
〔比〕屡屡。
〔登〕庄稼成熟。
〔达〕通晓。
〔咎(jiù)〕灾祸,弊病。
〔意者〕疑问词,置于句首表示猜想。
〔朕(zhèn)〕我。秦始皇以后,皇帝自称。
〔乃〕还是。用于选择句中表示疑问。
〔废〕停止。
〔享〕祭献。
〔与〕通“欤”,下同。
〔将〕还是,选择连词。
〔或〕也许,选择连词。
〔度(duó)〕量,计算。
〔无乃〕恐怕,只怕。
〔末〕指工商业。
〔醪(láo)〕酒酿,浊酒。
〔靡(mǐ)〕耗费。
〔食(sì)〕通“饲”,喂养牲畜禽类。
〔中(zhòng)〕适中。
〔其〕语气词,表示祈求命令。
〔列侯〕汉制,群臣异姓封侯者称列侯或彻侯。
〔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
〔博士〕官名。掌管书籍文献,通古今史事,出谋献策。
〔率意〕随从己意。意思是不要有顾虑。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前202—前157)即汉文帝。高祖刘邦子。高祖十一年(前196)封为代王。公元前108年,吕太后卒。汉大臣诛诸吕,迎立刘恒为皇帝,在位二十三年。为政宽和,轻刑罚,薄赋役,与民休息。在位时政治清明,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诏书见于《史记》﹑《汉书》者,清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其《议佐百姓诏》一文,被选入《古文观止》,旧时颇传颂。然此文是否刘恒亲作,则难确定。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