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
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
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
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牧〕城郊以外的地方。
〔棘〕急。
〔旐〕画有龟蛇图案的旗。
〔建〕竖立。
〔旄〕旗竿上装饰牦牛尾的旗子。
〔旟〕画有鹰隼图案的旗帜。
〔旆旆〕旗帜飘扬的样子。
〔悄悄〕心情沉重的样子。
〔况瘁〕辛苦憔悴。
〔彭彭〕形容车马众多。
〔旂〕绘交龙图案的旗帜,带铃。
〔央央〕鲜明的样子。
〔赫赫〕威仪显赫的样子。
〔襄〕即“攘”,平息。扫除。
〔方〕正值。
〔华〕开花,诗中指黍稷抽穗。
〔思〕语助词。
〔雨雪〕下雪。
〔涂〕即“途”。
〔遑〕空闲。
〔启居〕安坐休息。
〔简书〕周王传令出征的文书。
〔喓喓〕昆虫的叫声。
〔趯趯〕蹦蹦跳跳的样子。
〔阜螽〕蚱蜢。
〔君子〕指南仲等出征之人。
〔我〕作者设想的在家之人。
〔降〕安宁。
〔薄〕借为“搏”,打击。
〔西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喈喈〕鸟叫声。
〔蘩〕白蒿。
〔祁祁〕众多的样子。
〔执讯〕捉住审讯。
〔获丑〕俘虏。
〔薄〕急。
〔还〕通“旋”,凯旋。
〔玁狁〕北方的少数民族。
〔夷〕扫平。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