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武林门〕在杭州城北。宋代叫余杭门,俗称北关门。
〔保叔塔〕在西湖北宝石山上。始建于宋开宝元年,吴越国忠懿王钱弘俶的舅舅丞相吴延爽在宝石山建塔,当时亦称宝石塔。北宋僧人保叔募缘十年重修此塔,故又曾叫保叔塔。根据民国二十二年重修时塔身上《重修保俶塔》碑记,称其为“保俶塔”。
〔突兀〕高耸貌。
〔午刻〕正午中午。
〔昭庆〕昭庆寺,在钱塘门外。
〔棹(zhào)小舟入湖〕划着小舟泛舟游湖。
〔山色如娥〕远处群山翠绿,宛若美人的螺黛染眉。
〔花光如颊(jiá)〕白堤上的繁花姹紫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
〔温风如酒〕湖上的和煦春风,如同酒香飘拂一样醉人。
〔波纹如绫〕湖水波光,恍如白绫一样起伏摆动。
〔目酣神醉〕形容西湖美景让人见了如同醉酒般的迷恋和陶醉。
〔东阿王〕三国时曹操第三子曹植,他曾分封为东阿(今属山东)王。
〔洛神〕又名宓妃,伏羲氏之女。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洛水女神,曹植与洛神梦中相遇,创作《洛神赋》名篇,以寄托对洛神的思慕爱恋。
〔万历丁酉〕明万历二十五年。
〔子公〕方文撰,字子公,自万历二十二年至三十五年一直为袁宏道料理笔墨,亦陪同出游。
〔净寺〕即净慈寺。在南屏山慧日峰下,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
〔阿宾〕作者弟袁中道的小名。
〔石径塘〕即十锦塘。明司礼太监孙隆于万历十七年修茸白堤,因而称孙堤,一名十锦塘。
〔陶石篑(kuì)〕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升为国子监祭酒,万历二十四年,陶望龄特慕名拜访了正任吴县县令的袁宏道,两人长谈三日,引为知交。
〔石篑兄弟〕陶望龄陶奭(shì)龄兄弟,时称“二陶”。陶奭龄,字公望,号石梁,明代学者,与其兄陶望龄以讲学王阳明的学说而著名。
〔王静虚〕王赞化,字静虚,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学佛居士。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大辞海》:袁宏道(1568—1610)明文学家。字中郎,号六休,又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吴县知县,未几解官去。复起为顺天教授,官至吏部郎中。其思想受李贽影响颇深。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为公安派创始人和主将。为矫盛行已久的复古模拟之弊,主张“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并且重视小说、戏曲和民歌在文学中的地位,在当时影响很大。作品真率自然,多写闲情逸致,或有“近平、近俚、近俳”之讥。有《袁中郎全集》。今人有《袁宏道集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