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守株待兔拼音版

守株待兔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8/15 21:13:38

全文注音

  • shǒu
  • zhū
  • dài
  •  
  • zhàn
  • guó
  • hán
  • guó
  •  
  • hán
  • fēi
  •  
  •  
  •  
  •  
  • sòng
  • rén
  • yǒu
  • gēng
  • βhě
  •  
  • tián
  • βhōng
  • yǒu
  • βhū
  •  
  • βǒu
  • chù
  • βhū
  •  
  • βhé
  • jǐng
  • ér
  •  
  • yγn
  • shì
  • lěi
  • ér
  • shǒu
  • βhū
  •  
  •  
  •  
  • ér
  • shēn
  • wéi
  • sòng
  • guó
  • xiào
  •  

原文

守株待兔
[战国韩国]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对照翻译

      宋人有耕者。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
    田中有株。
    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兔走
  • 〔走:跑。〕
  • 〔触:撞到。〕
  • 株,折
  • 〔折:折断。〕
  • 颈而死。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 〔因:于是,就。〕
  • 〔释:放,放下。〕
  • 其耒而守株,冀
  • 〔冀:希望。〕
  • 复得兔。
    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
  • 〔身:自己。〕
  • 〔为:被,表被动。〕
  • 宋国笑。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注释

本文选自《韩非子·五蠹》。
〔株〕树桩。
〔走〕跑。
〔触〕撞到。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lěi)〕一种农具。
〔冀〕希望。
〔复〕又,再。
〔得〕得到。
〔身〕自己。
〔为〕被,表被动。
〔欲〕想用。

相关推荐

韩非子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大辞海》: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多次上书建议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著《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以明志。受到秦王政重视,迫使韩王遣之入秦。旋因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学说则成为秦国政治实践指导。吸收道、儒、墨各家思想,尤其有选择地接受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之大成。主张“为治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赏厚而信,刑重而必”(《韩非子·定法》)。称法的制定,应“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韩非子·难三》);法的施行,应“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综合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发展荀子哲学思想,以“道”为事物运动普遍规律,“理”为事物运动特殊规律,提出“缘道理以从事”(《韩非子·解老》)。主张用“参验”方法来验证人的认识。注意到事物的矛盾性,强调对立面不可调和,提出“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韩非子·显学》)。认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人不免于利欲之心,人际关系是利益和利害关系,提出教育中须把握的原则是:不能指望人会自觉为善,却可以做到使人不为恶;强调严厉的教育,不相信道德和情感的作用,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韩非子·显学》)。出于统一思想和意志的需要,提出禁“二心私学”(《韩非子·诡使》),视儒墨各家私学为“愚诬之学,杂反之辞”(《韩非子·显学》),一律置于被禁绝之列。普通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也不予认可,代之以“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教育内容为知法守法,安心耕战;实现教育的手段则在于官府和官吏。著作有《韩非子》传世。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