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嘉祐集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苏洵(一〇〇九~一〇六六),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
〔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赂,赠送财物。
〔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互丧〕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完〕保全。
〔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厥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厥,相当于“其”。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暴,同“曝”。
〔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判〕决定,确定。
〔以地事秦……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迁灭〕灭亡。
〔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亲近。
〔远略〕长远的谋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速,招致。
〔李牧〕赵国大将,曾几次打退秦军。前二二九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赵国。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
〔洎(jì)〕及,等到。
〔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数理,指天数命运。
〔较〕较量。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下〕降低身份。
〔故事〕旧事。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9—1066
宋眉州眉山人,字明允,號老泉。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遂閉門苦讀,精通六經、百家之說。仁宗嘉祐元年,攜子蘇軾、蘇轍赴試京師。歐陽修上其所著文二十二篇,士大夫爭相傳閱。除試秘書省校書郎。以文安縣主簿參與修纂建隆以來禮書,名《太常因革禮》,書成而卒。擅長古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子軾、轍合稱三蘇。有《謚法》、《嘉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