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
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邶〕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雉〕野鸡,雄者有冠,长尾,身有文采,善斗。一说雉为耿介之鸟,交有时,别有伦。
〔于〕往。一说语助词。
〔泄泄〕鼓翅飞翔的样子。
〔朱熹《诗集传》“泄泄,飞之缓也。”
〔怀〕因思念而忧伤。
〔自诒〕自己给自己。
〔诒〕通”贻“,遗留。
〔伊〕此,这。
〔阻〕忧愁,苦恼。一说阻隔。
〔下上其音〕叫声随飞翔而忽上忽下。
〔展〕诚,确实。
〔劳我心〕即”我心劳“,因挂怀而操心忧愁。劳,忧。
〔瞻〕远看,望。
〔悠悠〕绵绵不断。
〔云〕与下句的“云”同为语气助词。
〔曷〕何。此处指何时。
〔百尔君子〕你们这些君子。百,凡是,所有。尔,你们。君子,在位,有官职的大夫。
〔德行〕品德和行为。
〔忮〕忌恨,害也。一说”贪求“。
〔求〕贪求。
〔何用〕何以,为何。
〔不臧〕不善,不好。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