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五人墓碑记拼音版

五人墓碑记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21:20:02

全文注音

  • rén
  • bēi
  •  
  • míng
  • qīng
  • chū
  •  
  • zhāng
  •  
  •  
  •  
  •  
  • rén
  • zhě
  •  
  • gài
  • dāng
  • liγo
  • zhōu
  • zhōu
  • gōng
  • zhī
  • bèi
  • dài
  •  
  • ér
  • yān
  • zhě
  •  
  • zhì
  • jīn
  •  
  • jùn
  • zhī
  • xián
  • shì
  • qǐng
  • dāng
  • dào
  •  
  • chω
  • wèi
  • yān
  • fèi
  • zhī
  • zhǐ
  • zàng
  • zhī
  •  
  • qiě
  • shí
  • zhī
  • mén
  •  
  • jīng
  • suǒ
  • wéi
  •  
  •  
  • shèng
  • zāi
  •  
  •  
  •  
  •  
  •  
  • rén
  • zhī
  •  
  • jīn
  • zhī
  • ér
  • zàng
  • yān
  •  
  • wéi
  • shí
  • zhǐ
  • shí
  • yòu
  • yuè
  • ěr
  •  
  • shí
  • yòu
  • yuè
  • zhī
  • zhōng
  •  
  • fán
  • guì
  • zhī
  •  
  • βāng
  • βγi
  • zhì
  • zhī
  •  
  • bìng
  • ér
  •  
  • ér
  • yān
  • dào
  • zhě
  •  
  • zhòng
  •  
  • βuàng
  • cγo
  • zhī
  • wén
  • zhě
  •  
  • rén
  • zhī
  • jiγo
  • jiγo
  •  
  •  
  •  
  •  
  •  
  •  
  • yóu
  • zhōu
  • gōng
  • zhī
  • bèi
  • dài
  •  
  • zài
  • dīng
  • mγo
  • sān
  • yuè
  • zhī
  • wàng
  •  
  • shè
  • zhī
  • xíng
  • wéi
  • shì
  • xiān
  • zhě
  •  
  • wèi
  • zhī
  • shēng
  •  
  • liγn
  • cái
  • sòng
  • xíng
  •  
  • βū
  • shēng
  • zhèn
  • dòng
  • tiān
  •  
  • àn
  • jiàn
  • ér
  • qián
  •  
  • wèn
  •  
  •  
  • shuí
  • wèi
  • āi
  • zhě
  •  
  •  
  • zhòng
  • néng
  • βān
  •  
  • chì
  • ér
  • zhī
  •  
  • shì
  • shí
  • zhōng
  • chéng
  • zhě
  • wéi
  • wèi
  • zhī
  • rén
  • máo
  •  
  • gōng
  • zhī
  • dài
  • suǒ
  • yóu
  • shǐ
  • 使
  •  
  • zhī
  • mín
  • fāng
  • tòng
  • xīn
  • yān
  •  
  • shì
  • chéng
  • shēng
  •  
  • zào
  • ér
  • xiāng
  • zhω
  •  
  • zhōng
  • chéng
  • hùn
  • fān
  • miγn
  •  
  • ér
  • mín
  • zhī
  • luàn
  • qǐng
  • cháo
  •  
  • àn
  • zhū
  • rén
  •  
  • yuē
  • yán
  • pèi
  • wéi
  •  
  • yáng
  • niàn
  •  
  • jié
  •  
  • shěn
  • yáng
  •  
  • zhōu
  • wén
  • yuán
  •  
  • jīn
  • zhī
  • lěi
  • rán
  • zài
  • zhě
  •  
  •  
  •  
  •  
  •  
  • rán
  • rén
  • zhī
  • dāng
  • xíng
  •  
  • yáng
  • yáng
  •  
  • zhōng
  • chéng
  • zhī
  • míng
  • ér
  • zhī
  •  
  • tán
  • xiào
  •  
  • duàn
  • tóu
  • zhì
  • chéng
  • shàng
  •  
  • yán
  • shγo
  • biàn
  •  
  • yǒu
  • xián
  • shì
  • shí
  • jīn
  •  
  • mγi
  • rén
  • zhī
  • dòu
  • ér
  • hán
  • zhī
  •  
  • shī
  •  
  • jīn
  • zhī
  • zhōng
  • quán
  • wéi
  • rén
  •  
  •  
  •  
  •  
  •  
  • jiē
  •  
  • yān
  • zhī
  • luàn
  •  
  • jìn
  • shēn
  • ér
  • néng
  • zhì
  • zhě
  •  
  • hγi
  • zhī
  •  
  • yǒu
  • rén
  •  
  • ér
  • rén
  • shēng
  • biān
  • zhī
  • jiān
  •  
  • wén
  •  
  • shī
  •  
  •  
  • shū
  •  
  • zhī
  • xùn
  •  
  • áng
  •  
  • dγo
  •  
  • zāi
  •  
  • qiě
  • jiγo
  • zhào
  • fēn
  • chū
  •  
  • gōu
  • dγng
  • zhī
  • biàn
  • tiān
  • xià
  •  
  • jùn
  • zhī
  • fèn
  •  
  • gγn
  • yǒu
  • zhū
  • zhì
  •  
  • yān
  • qūn
  • xωn
  • wèi
  •  
  • fēi
  • cháng
  • zhī
  • móu
  • nán
  •  
  • dài
  • shèng
  • rén
  • zhī
  • chū
  • ér
  • tóu
  • huán
  • dào
  •  
  • βě
  • wèi
  • fēi
  • rén
  • zhī
  •  
  •  
  •  
  •  
  •  
  • yóu
  • shì
  • guān
  • zhī
  •  
  • jīn
  • zhī
  • gāo
  • jué
  • xiγn
  • wèi
  •  
  • dàn
  • zuì
  •  
  • huò
  • tuō
  • shēn
  • táo
  •  
  • néng
  • róng
  • yuγn
  • jìn
  •  
  • ér
  • yòu
  • yǒu
  • jiγn
  • mén
  •  
  • yáng
  • βuáng
  • zhī
  • suǒ
  • zhī
  • zhě
  •  
  • rén
  • jiàn
  • xíng
  •  
  • shì
  • rén
  • zhī
  •  
  • qīng
  • zhòng
  • zāi
  •  
  • shì
  • liγo
  • zhōu
  • zhōu
  • gōng
  • zhōng
  • cháo
  • tíng
  •  
  • zèng
  • shì
  • bāo
  • měi
  •  
  • xiγn
  • róng
  • shēn
  • hòu
  •  
  • ér
  • rén
  • jiā
  • fēng
  •  
  • liè
  • xìng
  • míng
  • zhī
  • shàng
  •  
  • fán
  • fāng
  • zhī
  • shì
  • yǒu
  • guò
  • ér
  • bài
  • qiě
  • zhě
  •  
  • bγi
  • shì
  • zhī
  •  
  • rán
  •  
  • lìng
  • rén
  • zhě
  • bγo
  • shǒu
  • lǐng
  •  
  • lγo
  • yǒu
  • zhī
  • xià
  •  
  • jìn
  • tiān
  • nián
  •  
  • rén
  • jiē
  • shǐ
  • 使
  • zhī
  •  
  • ān
  • néng
  • háo
  • jié
  • zhī
  • liω
  •  
  • è
  • wàn
  • dào
  •  
  • zhì
  • shì
  • zhī
  • bēi
  • zāi
  •  
  • tóng
  • shè
  • zhū
  • jūn
  •  
  • āi
  • zhī
  • yǒu
  • shí
  •  
  • ér
  • wèi
  • zhī
  •  
  • míng
  • shēng
  • zhī
  •  
  • zhī
  • yǒu
  • zhòng
  • shè
  •  
  •  
  •  
  •  
  •  
  • xián
  • shì
  • zhě
  •  
  • jiǒng
  • qīng
  • yīn
  • zhī
  • gōng
  •  
  • tài
  • shǐ
  • wén
  • wén
  • gōng
  •  
  • mèng
  • cháng
  • yáo
  • gōng
  •  

原文

五人墓碑记
[明末清初]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对照翻译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在周蓼洲先生被捕时,因义愤填膺而为这件事牺牲的。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到了现在,本地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官府申请,清理了已被废弃的魏忠贤生祠旧址,将他们安葬在那里;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并且在他们的墓前立碑,来纪念他们的事迹。
    呜呼,亦盛矣哉!
    啊,这可真是盛大而隆重的事情啊!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这五个人的牺牲,距离如今修建坟墓安葬他们,仅仅过去了十一个月。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在这短短的十一个月里,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的人,因病去世后被埋没、不值一提的,实在太多了;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更何况那些默默无闻的乡间百姓呢?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唯独这五个人名垂青史,光彩照人,这是为什么呢?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我们社团中那些品行高尚、堪称读书人榜样的人,为了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为他送行,哭声震天动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
    差役们手按剑柄上前,质问:“
    谁为哀者?”
    你们在为谁哭泣?”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大家再也无法忍受,便把他们打倒在地。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当时,以大中丞身份担任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公被捕正是由他一手策划的;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苏州的老百姓早就对他恨之入骨,这时趁着他厉声呵斥的时候,就一起呐喊着追赶他。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这位大中丞躲到厕所里才侥幸逃脱。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不久,他以苏州人民暴乱的罪名向朝廷报告,并追究此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也就是如今合葬在这座墓中的五个人。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然而,当这五个人临刑时,神情从容自若,高声呼喊着中丞的名字痛骂他,谈笑间慷慨赴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他们的头颅被砍下挂在城墙上,脸色却毫无改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有一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了五个人的头颅,并用木匣装好,最终与尸体合在一起。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所以,如今这座墓中是完整的五个人。
      嗟乎!
      唉!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在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坚守自己的志节而不改变的,在偌大的中国,能有几个呢?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但这五个人出身平民,从未读过诗书,却被大义所激励,走上死亡之路也毫不退缩,这是什么原因呢?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况且当时假借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书纷纷下达,追捕同党的行动遍及天下,但最终由于我们苏州人民的奋起反抗,使阉党不敢再进一步株连治罪;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魏忠贤也因此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以立刻得逞,直到当今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在路上吊死,这不能不说是因为这五个人的功劳啊。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由此看来,如今那些高官显贵,一旦犯罪受罚,有的选择逃亡,却无处容身,有的剪掉头发、毁坏面容,闭门不出,还有的假装疯癫,不知逃到哪里去了,他们那卑劣的人格和可耻的行为,与这五个人的牺牲相比,到底孰轻孰重呢?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在朝廷上得以彰显,他被赐予美好的谥号,在死后依然享有荣耀;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宏伟的坟墓,在堤岸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确实是百代难逢的殊荣啊。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如果不是这样,假如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一直活到老,在家中安享天年,人人都可以像驱使奴仆一样指使他们,又怎能令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叹息,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
    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所以,我和我们社团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墓前只有一块空碑,于是为它写下了这篇碑记,也借此说明生死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分别是,太仆卿吴因之先生,太史文文起先生,以及姚孟长先生。

注释


1.本文作于明崇祯元年(1628)。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网罗遍天下,以残暴手段镇压东林党人。天启六年(1626),派人到苏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的周顺昌,激起苏州市民的义愤,爆发了反抗宦官统治的斗争。本文是为这次斗争中被阉党杀害的五位义士而写的碑文。文章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题外有情,题外有旨,开人心胸。
2.蓼(liǎo)洲周公:周顺昌,字景文,号蓼洲,吴县(今苏州)人。万历年间进士,曾官福州推官、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等职,因不满朝政,辞职归家。东林党人魏大中被逮,途经吴县时,周顺昌不避株连,曾招待过他。后周顺昌被捕遇害。崇祯年间,谥忠介。
3.郡:指吴郡,即今苏州市。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4.除魏阉废祠之址:谓清除魏忠贤生祠的旧址。除,修治,修整。魏阉,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在各地为他建立生祠,事败后,这些祠堂均被废弃。
5.旌(jīng):表扬,赞扬。
6.去:距离。墓:用作动词,即修墓。
7.皦(jiǎo)皦:同“皎皎”,光洁,明亮。这里指显赫。
8.丁卯三月之望:天启七年(1627)农历三月十五日,此处属于作者笔误,实际应为天启六年(1626)丙寅年。
9.吾社:指应社。行为士先者:行为能够成为士人表率的人。
10.声义:伸张正义。
11.缇骑(tíjì):穿桔红色衣服的朝廷护卫马队。明清逮治犯人也用缇骑,故后世用以称呼捕役。
12.堪:忍受。
13.抶(chì)而仆之:谓将其打倒在地。抶,击。仆,使仆倒。
14.“是时”句:这时做苏州巡抚的人是魏忠贤的党羽。按,即毛一鹭。大中丞,官职名。抚吴,做吴地的巡抚。魏之私人,魏忠贤的党徒。
15其:指毛一鹭。呵:呵斥、责骂。
16.噪而相逐:大声吵嚷着追逐。
17.匿于溷(hùn)藩:藏在厕所。溷,厕所。藩,篱、墙。
18.按诛:追究案情判定死罪。按,审查。
19.傫(lěi)然:聚集的样子。
20.詈(lì):骂。
21.脰(dòu):颈项,头颅。函之:用棺材收敛他们。
22.大阉:指魏忠贤。
23.缙绅:也作“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缙,同“搢”,插。绅,大带。
24.编伍:指平民。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25.曷:同“何”。
26.矫诏:假托君命颁发的诏令。
27.钩党之捕:这里指搜捕东林党人。钩党,被指为有牵连的同党
28.株治:株连惩治。
29.逡(qūn)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30.“非常”二句:非常之谋,指篡夺帝位的阴谋。猝(cù)发,突然发动。
31.圣人:指崇祯皇帝朱由检。投缳(huán)道路:天启七年,崇祯即位,将魏忠贤放逐到凤阳去守陵,不久又派人去逮捕他。他得知消息后,畏罪吊死在路上。投缳,自缢。投,掷、扔。缳,绳圈,绞索。
32.抵罪:因犯罪而受相应的惩罚。
33.“而又有”二句:还有剃发为僧,闭门索居,假装疯颠而不知下落的。
34.辱人贱行: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
35.暴(pù):显露。
36.赠谥美显:指崇祯追赠周顺昌“忠介”的谥号。美显:美好荣耀。
37.加其土封:增修他们的坟墓。
38.百世之遇:百代的幸遇。
39.户牖(yǒu):指家里。户,门。牖,窗。
40.隶使之:当作仆隶一样差使他们。隶,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41.屈:使屈身,倾倒。
42.扼腕墓道:用手握腕,表示情绪激动、振奋或惋惜。
43.明死生之大: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
44.匹夫:指平民,这里指五义士。社稷:国家。
45.冏(jiǒng)卿:太仆卿,官职名。因之吴公:吴默,字因之。
46.太史:指翰林院修撰。文起文公:文震孟,字文起。
47.孟长姚公:姚希孟,字孟长。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2、        杨淑璐.伴你成长 语文 同步辅导与能力训练.上海:原子能出版社,2010                          3、        钟书 .新教材全解 语文.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11                          4、        朱庆.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5、        五人墓碑记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4-16]                      

相关推荐

张溥

  张溥(1602~1641),明代文学家。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记》。

《大辞海》:张溥(1602—1641)明文学家。字天如,太仓(今属江苏)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选庶吉士,以葬亲乞假归里。早年嗜学,与同邑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及成进士,两人名动都下。起初为尊师取友,互相砥砺,合士子十一人为应社。后交游日广,乃扩为复社,人以千数。虽以“复古学”为倡,然声气通朝右,颇以“嗣东林”自许,实已于文学之外兼具政治色彩。诗文敏捷。有《七录斋诗文合集》,编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又为《宋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断。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