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货殖列传序拼音版

货殖列传序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6 23:25:08

全文注音

  • huò
  • zhí
  • liè
  • zhuàn
  •  
  • 西
  • hàn
  •  
  • qiān
  •  
  •  
  •  
  •  
  • lǎo
  • yuē
  •  
  •  
  • zhì
  • zhì
  • zhγ
  •  
  • lín
  • guó
  • xiāng
  • wàng
  •  
  • gǒu
  • zhγ
  • shēng
  • xiāng
  • wén
  •  
  • mín
  • gān
  • shí
  •  
  • měi
  •  
  • ān
  •  
  •  
  • zhì
  • lǎo
  • xiāng
  • wǎng
  • lái
  •  
  •  
  • yòng
  • wéi
  •  
  • wǎn
  • jìn
  • shì
  • mín
  • ěr
  •  
  • xíng
  •  
  •  
  •  
  •  
  •  
  • tài
  • shǐ
  • gōng
  • yuē
  •  
  • shén
  • nóng
  • qián
  •  
  • zhγ
  •  
  • zhì
  • ruò
  •  
  • shγ
  •  
  •  
  •  
  • shω
  •  
  • suǒ
  • shù
  •  
  • xià
  • lái
  •  
  • ěr
  • shēng
  • zhγ
  • hǎo
  •  
  • βǒu
  • qióng
  • chú
  • huàn
  • zhγ
  • wèi
  •  
  • shēn
  • ān
  • ér
  • xγn
  • βuā
  • jγn
  • shì
  • néng
  • zhγ
  • róng
  •  
  • shǐ
  • 使
  • zhγ
  • jiān
  • mín
  • jiǔ
  •  
  • suγ
  • shuō
  • miào
  • lùn
  •  
  • zhōng
  • néng
  • huà
  •  
  • shàn
  • zhě
  • yγn
  • zhγ
  •  
  • dǎo
  • zhγ
  •  
  • jiào
  • huì
  • zhγ
  •  
  • zhěng
  • zhγ
  •  
  • zuì
  • xià
  • zhě
  • zhγ
  • zhēng
  •  
  •  
  •  
  •  
  •  
  • shān
  • 西
  • ráo
  • cái
  •  
  • zhú
  •  
  • abc
  •  
  •  
  • máo
  •  
  • shí
  •  
  • shān
  • dōng
  • duō
  •  
  • yán
  •  
  •  
  •  
  • shēng
  •  
  • jiāng
  • nán
  • chω
  • nán
  •  
  •  
  • jiāng
  •  
  • guì
  •  
  • jγn
  •  
  •  
  • lián
  •  
  • dān
  • shā
  •  
  •  
  • dài
  • mào
  •  
  • zhω
  •  
  • chǐ
  • 齿
  •  
  •  
  • lóng
  • mén
  •  
  • jié
  • shí
  • běi
  • duō
  •  
  • niú
  •  
  • yáng
  •  
  • zhān
  •  
  • qiú
  •  
  • jγn
  •  
  • jiǎo
  •  
  • tóng
  •  
  • tiě
  • qiān
  • wǎng
  • wǎng
  • shān
  • chω
  • zhì
  •  
  • jiào
  •  
  • jiē
  • zhōng
  • guó
  • rén
  • mín
  • suǒ
  • hào
  •  
  • yáo
  • yǐn
  • shí
  • fèng
  • shēng
  • sòng
  • zhγ
  •  
  • dài
  • nóng
  • ér
  • shí
  • zhγ
  •  
  • ér
  • chω
  • zhγ
  •  
  • gōng
  • ér
  • chéng
  • zhγ
  •  
  • shāng
  • ér
  • tōng
  • zhγ
  •  
  • nìng
  • yǒu
  • zhèng
  • jiào
  • zhēng
  • huì
  • zāi
  •  
  • rén
  • rèn
  • néng
  •  
  • jié
  •  
  • suǒ
  •  
  • jiàn
  • zhγ
  • zhēng
  • guì
  •  
  • guì
  • zhγ
  • zhēng
  • jiàn
  •  
  • quàn
  •  
  • shì
  •  
  • ruò
  • shuǐ
  • zhγ
  • xià
  •  
  • xiω
  • shí
  •  
  • zhào
  • ér
  • lái
  •  
  • qiú
  • ér
  • mín
  • chω
  • zhγ
  •  
  • fēi
  • dào
  • zhγ
  • suǒ
  •  
  • ér
  • rán
  • zhγ
  • yàn
  •  
  •  
  •  
  •  
  •  
  •  
  • zhōu
  • shω
  •  
  • yuē
  •  
  •  
  • nóng
  • chω
  • shí
  •  
  • gōng
  • chω
  • shì
  •  
  • shāng
  • chω
  • sān
  • bǎo
  • jué
  •  
  • chω
  • cái
  • βuì
  • shǎo
  •  
  •  
  • cái
  • βuì
  • shǎo
  • ér
  • shān
  •  
  • zhě
  •  
  • mín
  • suǒ
  • shí
  • zhγ
  • yuán
  •  
  • yuán
  • ráo
  •  
  • yuán
  • xiǎo
  • xiǎn
  •  
  • shàng
  • guó
  •  
  • xià
  • jiā
  •  
  • pín
  • zhγ
  • dào
  •  
  • zhγ
  • duó
  •  
  • ér
  • qiǎo
  • zhě
  • yǒu
  •  
  • zhuō
  • zhě
  •  
  • tài
  • gōng
  • wàng
  • fēng
  • yíng
  • qiω
  •  
  •  
  • rén
  • mín
  • guǎ
  •  
  • shì
  • tài
  • gōng
  • quàn
  • gōng
  •  
  • qiǎo
  •  
  • tōng
  • yán
  •  
  • rén
  • guγ
  • zhγ
  •  
  • qiǎng
  • zhì
  • ér
  • còu
  •  
  • guān
  • dài
  • tiān
  • xià
  •  
  • hǎi
  • dài
  • zhγ
  • jiān
  • liǎn
  • mèi
  • ér
  • wǎng
  • cháo
  • yān
  •  
  • hòu
  • zhōng
  • shuāi
  •  
  • guǎn
  • xiω
  • zhγ
  •  
  • shè
  • qγng
  • zhòng
  • jiǔ
  •  
  • huán
  • gōng
  •  
  • jiǔ
  • zhω
  • hóu
  •  
  • βuāng
  • tiān
  • xià
  •  
  • ér
  • guǎn
  • shì
  • yǒu
  • sān
  • guγ
  •  
  • wèi
  • zài
  • péi
  • chén
  •  
  • liè
  • guó
  • zhγ
  • jωn
  •  
  • shì
  • qiáng
  • zhì
  • wēi
  • xuān
  •  
  •  
  •  
  •  
  •  
  • yuē
  •  
  •  
  • cāng
  • lǐn
  • shí
  • ér
  • zhγ
  • jié
  •  
  • shí
  • ér
  • zhγ
  • róng
  •  
  •  
  • shēng
  • yǒu
  • ér
  • fèi
  •  
  • jωn
  •  
  • hào
  • xíng
  •  
  • xiǎo
  • rén
  •  
  • shì
  •  
  • yuān
  • shēn
  • ér
  • shēng
  • zhγ
  •  
  • shān
  • shēn
  • ér
  • shòu
  • wǎng
  • zhγ
  •  
  • rén
  • ér
  • rén
  • yān
  •  
  • zhě
  • shì
  • zhāng
  •  
  • shγ
  • shì
  • βè
  • suǒ
  • zhγ
  •  
  • ér
  •  
  • yàn
  • yuē
  •  
  •  
  • qiān
  • jγn
  • zhγ
  •  
  • shì
  •  
  •  
  • fēi
  • βōng
  • yán
  •  
  • yuē
  •  
  •  
  • tiān
  • xià
  •  
  • jiē
  • wèi
  • lái
  •  
  • tiān
  • xià
  • rǎng
  • rǎng
  •  
  • jiē
  • wèi
  • wǎng
  •  
  •  
  • qiān
  • shèng
  • zhγ
  • zhǔ
  •  
  • wàn
  • jiā
  • zhγ
  • hóu
  •  
  • bǎi
  • shì
  • zhγ
  • jωn
  •  
  • shàng
  • yóu
  • huàn
  • pín
  •  
  • ér
  • βuàng
  • biān
  • zhγ
  • mín
  •  

原文

货殖列传序
[西汉]司马迁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榖、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主,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对照翻译

      老子曰:“
      老子说:“
    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乐。
    至老死不相往来。”
    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要是谁以此为目标,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
      太史公曰:
      太史公说: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神农以前的事,我已无从考知了。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夏以来的情况,还是可以考知的,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嘴里要吃尽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到底也不能使他们改变。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夫山西饶材、竹、榖、纑、旄、玉石;
      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玉石;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又有歌舞和女色;
    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
    江南出产楠树、梓树、生姜、桂皮、金、锡、铅、朱砂、犀角、玳瑁、珠玑、象牙、皮革,龙门;
    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
    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筋、角;
    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
    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真是星罗棋布。
    此其大较也。
    这是大概的情形。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所有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必需品,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这难道是有政治教令征发和约束他们吗?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人们各按其能力干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用不着召唤,他们自己会送来,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这难道不就证明了农、虞、工、商的工作是符合经济法则的吗?
      《周书》曰:“
      《周书》上说:“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农民不生产,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财货就缺乏。”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财货缺乏,山泽中的资源就不能开发了。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来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贫富全靠自己,富了也没人掠夺他,穷了没人给他东西,而聪明的人有余,愚笨的人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用襁褓背着孩子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真如同车辐凑集于车毂似的。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
    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后来,齐国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齐桓公就借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
    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因而管仲也奢侈地收取市租,他虽处陪臣之位,却比列国的君主还要富。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代。
      故曰:“
      所以,管仲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
    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
    小人富,以适其力。
    平民富了,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水深,鱼自然会聚集,山深,兽自然会奔去,人富了,仁义自然归附。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因而不快活。
    夷狄益甚。
    在夷狄外族,这种情况则更厉害。
    谚曰:“
    俗话说:“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家有千金的人,不会死在市上。”
    此非空言也。
    这不是空话啊。
    故曰:“
    所以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
    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天下的人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
    夫千乘之主,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注释

〔“至治之极”八句〕引自《老子》,但文字略有不同。
〔“挽近世”句〕挽,同“晚”。涂,堵塞。已同“矣”。
〔刍豢〕指牲畜的肉。用草饲养的叫“刍”,如牛羊;用粮食饲养的叫“豢”,如猪狗。
〔眇〕同“妙”。
〔道〕同“导”。
〔旄〕,即楮(楚)树,树皮可以造纸。旄,旄牛,其尾有长毛,可供旗帜装饰之用。连,同“链”,铅矿石。丹沙,同“丹砂”,矿物名,俗称朱砂。
〔玳瑁〕龟类,其甲为名贵的装饰品。
〔玑〕不圆的珠子。
〔龙门〕山名。在今山西稷山县和陕西韩城县之间。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西北。
〔旃〕同“毡”。
〔筋角〕兽筋,兽角,可用以制造弓弩。
〔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邪,同“耶”。周书,指《逸周书》,今本《逸周书》无此段话。盖是古本《逸周书》的佚文。辟,同“僻”。原,同“源”。太公望,即姜尚,相传他姓姜,名尚,字子牙,其先人封在吕地,故又称吕尚。他佐武王伐纣,封于营丘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国号齐。至,犹言襁负而至。三归,按常例应归公室所有的市租。陪臣,诸侯之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
〔威宣〕齐威王,名婴齐,田桓公之子,公元前-前年在位。宣,齐宣王,名辟疆,威王之子,公元前年-前年在位。
〔“仓廪实”二句〕见《管子·牧民》。壤壤,同“攘攘”。编户,编入户口册。

相关推荐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解司马迁的作品特点,主要在"迁"这个字上。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前145或前135—?
西漢左馮翊夏陽人,字子長。司馬談子。早年游歷遍及南北。初任郎中。曾奉使巴、蜀、邛、筰、昆明等地,并隨武帝巡游諸名山大川,重要都邑。元封三年,繼父任為太史令,得博覽皇室秘書。太初元年,參與歷法改革,與唐都、落下閎等制訂《太初歷》。又繼父遺志,開始撰史。天漢二年,李陵降匈奴,遷為之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輯理金匱石室之文獻,寫成《太史公書》(即《史記》),是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對后世史學、文學均有深遠影響。

《大辞海》: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祖上“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为汉武帝时太史令。20岁后游历各地,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狩、元鼎间任郎中,多次随武帝出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承袭父职,开始掌管、整理、阅读汉王朝收藏的档案典籍。天汉二年(前99年),为替李陵辩护获罪,受腐刑。此后发愤著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终撰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大量利用档案编修史书的先河。为古代掌管档案并利用档案修史的典范。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