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ē),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