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
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晋侯〕指晋灵公,前六二〇年至前六〇七年在位。
〔扈〕郑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
〔平宋〕平息宋国内乱。
〔郑伯〕指郑穆公,前六二七年至前六〇六年在位。
〔贰〕二心。指郑国对晋怀有二心,而同楚亲近。
〔子家〕郑公子归生,字子家。郑国执政大臣。
〔执讯〕负责通讯联络的官。
〔书〕信。
〔赵宣子〕即赵盾,晋国执政大夫。
〔三年〕指郑穆公即位的第三年(前六二五年)。
〔蔡侯〕指蔡庄公。
〔君〕指晋襄公,前六二七年至前六二一年在位。
〔侯宣多〕郑大夫。因援助郑穆公即位有功,恃宠专权。
〔偕〕同行。
〔克减〕稍稍平定。克,胜。减,损。
〔执事〕指侍从左右的人。用以代称对方,表示尊敬。这里实际指晋襄公。
〔嫡〕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夷〕郑国太子名,即后来的郑灵公。
〔陈侯〕指陈共公,前六三一年至前六一四年在位。陈共公要去朝见晋国,又担心楚国不高兴,所以归生辅助郑太子夷为他请命于楚国。
〔蒇〕完成。
〔陈侯〕指陈灵公,前六一三年至前五九九年在位。
〔烛之武〕郑大夫。
〔往朝夷〕太子夷往朝于晋。这是倒装句。
〔密迩〕亲近。
〔孤〕侯王的自称。这里是对外称自己的国君。
〔二三臣〕指郑国烛之武子家本人等几个臣子。
〔绛〕晋国都城,在今山西翼城县东。
〔蔑〕无。
〔大国〕指晋国。
〔逞〕满足。
〔音〕通“荫”,指庇荫之处。言外之意是,如果晋国逼迫太紧,郑国就要投靠楚国。
〔铤〕快跑的样子。
〔命〕指晋国的要求。
〔罔极〕无穷。
〔悉〕尽。
〔赋〕这里指军队。古时按田赋出兵。
〔鯈〕地名,在晋郑交界处。
〔文公二年〕指郑文公二年(前六七一年)。
〔获〕得。
〔成〕讲和。蔡是楚的盟国,郑攻打蔡国,当时楚国反与郑国讲和。
〔强令〕强制性的命令。
〔图〕体谅。
〔巩朔〕晋大夫。
〔赵穿〕晋国的卿。
〔公婿池〕晋灵公的女婿,名池。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春秋時魯國人。左氏,名丘明,一說左丘氏,名明。傳為魯國史官。或謂與孔子同時。孔子曾稱贊他的為人。相傳他據《春秋》紀年集各國史料撰《左氏春秋》(即《左傳》)。又傳《國語》亦為其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