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月日 生肖
夏后氏之故封为先生桑梓里,奉先生遗像而尸祝之者,依然昔日遮道聚观,鬻衣奠哭之人心也。余于役平水,过其里,瞻谒其祠,高山景行,无射于人斯,又从先生之裔孙露,得尽说先生遗编,曰:嗟乎!是乃先生之所为无射也哉!顾其最夷易、最切实者,则有家范一书,谆谆亹亹,总为齐家示训。夫经首诚意,而极之治平,先后本末昭昭,而其出身加民,则于家庭见端,故曰: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先生之学,惟诚惟一,足以感人主,孚夷虏,薄海内外,无不举手加额,欣欣戴司马相公者,此其身先之范,固自不言而喻。且夷考当年立朝大节,如预请建储,抗议濮礼,与夫因灾异而陈慈孝,矢谟洋洋,一本修齐,真如布帛菽粟,别无吊诡奇异之谭,可以炫饰听闻,而一时倾注者,亡虑识与不识。
何者?诚故也。余窃怪世之好为吊诡奇异者,于夷易切实之旨,一切厌薄为不足道。独不观转大木于河浒者乎?前呼舆謣,后者应之。斯时即有齐讴郢调,吴歈越吟,与激羽流啇之曲,皆侈而无当,则知夷易切实之有关于世教也。噫!是可以测家范矣。余故愿附一言而授诸。先生之裔孙,奉敕提督山西学政。苕溪后学吴时亮书于平水之衡文公署。
吳時亮(1550年—1646年),字元亮,浙江湖州府烏程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吳時亮是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進士,累官至山西督學道僉事。其時多處都興建魏忠賢生祠,太原縣令計劃倣效,他說:「附和魏忠賢求富貴,如遭非議怎樣?守正得禍並非壞事。」於是終止計劃。之後他調任常鎮副使,歷任江西按察使、廣東布政使。隆武年間,他捐出十萬餉銀到福京,於程鄉遇險但力保不失,升任兵部右侍郎;不久回鄉後去世,虛歲九十七歲。
子崇禎十三年進士吳景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