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洲渚寒,云上日无辉。
连山眇烟雾,长波迥难依。
旅雁方南过,浮客未西归。
已经江海别,复与亲眷违。
奔景易有穷,离袖安可挥。
欢觞为悲酌,歌服成泣衣。
温念终不渝,藻志远存追。
役人多牵滞,顾路惭奋飞。
昧心附远翰,炯言藏佩韦。
〔吴兴〕浙江湖州府,三国时属吴,称吴兴。
〔黄浦〕一名黄檗涧,在乌程县。
〔庾(yǔ)中郎〕庾永,作者的友人。
〔洲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
〔眇(miǎo)〕通“渺”,辽远。
〔长波〕连续不断的波浪。
〔迥(jiǒng)〕遥远,偏僻。
〔依〕依傍。
〔浮客〕飘游在外的人。
〔经〕经历。
〔江海别〕指远别。
〔违〕离开。
〔奔景〕飞驰而过的景致。奔,奔驰。
〔穷〕尽。
〔挥〕摇动。
〔觞(shāng)〕向人敬酒或自饮。
〔酌(zhuó)〕饮酒。
〔温念〕亲切的思念。
〔不渝〕不变。渝,改变。
〔藻志〕美好的志愿。藻,文彩。
〔役人〕供职之人。
〔牵滞〕牵累,拘滞。
〔奋飞〕鸟类振翅飞翔,比喻人行动自由,不受束缚。
〔昧心〕违心。
〔附〕托。
〔远翰〕谓远行者。翰,毛羽。
〔炯(jiǒng)〕光明,明亮。
〔佩韦〕佩戴熟皮于身,因其性柔韧,用以自戒。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大辞海》: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称鲍参军。子顼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其诗表现了对当时士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也擅赋及骈文。所作乐府《拟行路难》十九首(一作十八首)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较有名。有《鲍参军集》。
《中国人名大词典》:(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东海(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字明远。文辞赡逸。以诗谒临川王刘义庆,为义庆所赏,擢王国侍郎。文帝时,为中书舍人。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子顼起兵失败,他被乱兵所杀。以文才驰名当世,与谢朓并称“鲍谢”。有《鲍参军集》传世。
《二十六史精要辞典》:南朝宋诗人。字明远,东海(今山东苍山南)人。出射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旅他乡,受尽坎坷。宋孝武帝时,曾任中书舍人。后任临海王子顼前军参军,在荆州为乱军所杀。擅长诗、赋,其乐府诗对后世影响尤大,其中不少是描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的生活,如“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就写出了边塞战场的动人景色。代表作有《拟行路难》十八首,表现出强烈的愤世激情。有《鲍参军集》。来源:门岿主编·二十六史精要辞典·上·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第1063-10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