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植言: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不辞两国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沐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而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己”之讥。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贤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然而高鸟未挂于轻缴,渊鱼未悬于钩饵者,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昔耿弇不俟光武,亟击张步,言不以贼遗于君父也。故车右伏剑于鸣毂,雍门刎首于齐境,若此二子,岂恶生而尚死哉?诚忿其慢主而陵君也。夫君之宠臣,欲以除害兴利;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静乱,以功报主也。昔贾谊弱冠,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此二臣岂好为夸主而耀世俗哉?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输能于明君也。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伏见先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不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衄,辍食弃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
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故兵者不可预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于景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秦、鲁以成其功;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臣闻骐骥长鸣,伯乐昭其能;卢狗悲号,韩国知其才。是以效之齐、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试之狡免之捷,以验搏噬之用。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终无伯乐、韩国之举,是以於邑而窃自痛者也。夫临博而企竦,闻乐而窃抃者,或有赏音而识道也。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
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冀以尘露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必知为朝士所笑。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表〕古代臣子上呈给皇帝表达某种意图的奏章。《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载,魏明帝太和二年(年),“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当时所上的就是这篇《求自试表》。
〔尚〕崇尚。
〔荣亲〕光耀门楣。
〔畜〕通“蓄”,蓄养。
〔《墨子·亲士》“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毕命〕完成使命。
〔尸禄〕空受俸禄而无所作为。
〔《诗》之素餐〕语出《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餐〕无功而食。
〔素〕空。
〔二虢(guó)〕周文王弟虢仲被封于东虢,虢叔被封于西虢。
〔《左传·僖公五年》载,宫之奇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旦奭(shì)〕周公旦召公奭,二人都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武王灭商后封周公于鲁,封召公于燕。
〔三世〕指魏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叡三代。
〔陛下〕指魏明帝曹叡。
〔升平〕太平。
〔《汉书·梅福传》“使孝武皇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颜师古注曰〕“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潜润〕浸润,指蒙受恩泽。
〔窃〕窃居,自谦之词。
〔东藩〕指所封的平原临淄鄄城等地,均在洛阳之东。
〔藩〕封地。
〔被〕穿。
〔轻暖〕轻且暖的衣服。此句乃客套溢美之词。曹植自曹丕继位后,十一年间三徙封国,常衣食不继。
〔厌〕吃饱,满足。
〔丝竹〕管弦乐器。
〔功勤〕功勋。
〔曹植《薤露行》“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挂〕遭受。
〔风人〕诗人。《诗经》中各国的歌谣称“风”,后世因此称诗人为风人。
〔《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称其服。”意思是说,德行不能和尊贵的衣服相称,即不称职。
〔冕〕王者的礼冠。
〔绂(fú)〕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红色丝绳。
〔晏如〕安然貌。
〔税〕通“脱”,卸去。
〔太和〕又作泰和大和,指太平盛世。
〔启〕夏启,夏禹之子。
〔有扈〕夏朝时的诸侯,因不服启即天子位而被杀。事见《史记·夏本纪》。
〔成〕周成王。
〔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及商朝的遗民。武王灭商后,封弟鲜于管,封弟度于蔡,使监视武庚及其商民。成王时,管叔蔡叔挟武庚及其民叛乱,成王命周公讨伐平定。
〔奄〕古国名,在今山东曲阜,周成王时随同武庚反抗周朝,被周公灭国。事见《史记·周本纪》。
〔卒〕完成。
〔成康〕周成王周康王。
〔简〕选择。
〔方叔召虎〕都是周宣王时贤臣。
〔爪牙〕勇力之士。
〔“然而”二句〕指吴蜀两国尚未平定。
〔缴(zhuó)〕生丝,系在箭的尾部,用以射禽鸟。
〔“昔耿弇(yǎn)”三句〕耿弇为汉光武帝时建威大将军,曾破齐将张步,屡建战功。张步,字文公,琅邪(今山东即墨)人,乘西汉末之乱拥兵自重,梁王刘永封其为齐王,占据齐地十二郡。被耿弇击败后投降光武,封为安丘侯。事见《东观汉记·耿弇传》。
〔“故车右”二句〕典出刘向《说苑·立节》“越甲至齐,雍门子狄请死之。
〔齐王曰〕‘鼓铎之声未闻,矢石未交,长兵未接,子何务死之?为人臣之礼邪?’雍门子狄对曰〕‘臣闻之,昔者王田于囿,左毂鸣,车右请死之,而王曰〕“子何为死?”车右对曰〕“为其鸣吾君也。”王曰〕“左毂鸣之工师之罪也,子何事之有焉?”车右曰〕“臣不见工师之乘而见其鸣吾君也。”遂刎颈而死。
〔知有之乎?’齐王曰〕‘有之。
〔’雍门子狄曰〕‘今越甲至,其鸣吾君也,岂左毂之下哉?车右可以死左毂,而臣独不可以死越甲也?’遂刎颈而死。
〔是日越人引甲而退七十里,曰〕‘齐王有臣,钧如雍门子狄,拟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甲而归。齐王葬雍门子狄以上卿之礼。”车右〕坐在车子右边的持戟保卫人员。
〔慢〕轻侮。
〔陵〕通“凌”,欺凌。
〔静〕一作“靖”,平定。
〔“昔贾谊”三句〕贾谊,汉代政治家文学家,著《陈政事书》评议时政时只有二十岁。
〔《汉书·贾谊传》载,贾谊上疏曰〕“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弱冠〕二十岁。
〔属国〕归附的附属国。
〔制其命〕控制他的命运。
〔“终军”三句〕终军,汉武帝时人,年十八为博士弟子,上书汉武帝,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派去说服南越王归附汉朝。事见《汉书·终军传》。
〔长缨〕擒获敌兵所用的绳索。
〔夸主〕在人主面前夸耀自己。
〔耀〕夸耀。
〔输能〕贡献才能。
〔霍去病〕汉武帝时将军,六次出击匈奴,建立大功。
〔第〕宅院。
〔无以家为〕即“无以为家”,不以家事为念。
〔居外〕身居藩国。
〔厚〕待遇优厚。
〔遑(huáng)〕闲暇。
〔伏〕俯伏,谦辞。
〔二方〕指吴蜀二国。
〔宿兵〕老部下。
〔耆(qí)〕七十岁以上的老者。一说,六十岁称耆。
〔即世〕离世。
〔贤不乏世〕贤才不乏于世。
〔效命〕贡献出生命。
〔不世〕不凡。
〔诏〕诏书,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
〔效〕尽,致。
〔锥刀〕刀的末端,极细。这里比喻功德微小,是自谦之词。
〔大将军〕指魏明帝太和二年(年)被派往祁山应战蜀军的曹真。
〔当〕统领。
〔一校〕军中五百人为一校。此处曹植自谦不敢担任大将。
〔大司马〕指曹休。魏明帝太和二年(年),大司马曹休率军至皖,攻打吴国。
〔骊〕黑色的战马。
〔权〕指孙权。
〔馘(guó)〕割下俘虏的耳朵。
〔亮〕指诸葛亮。
〔丑类〕指士卒。
〔丑〕众。
〔犹生之年〕意即虽死犹生。
〔数〕国家的运数。
〔荷〕承受。
〔忝(tiǎn)〕有愧于,谦辞。
〔禽息鸟视〕如同禽鸟的生长和视听,比喻无所事事。
〔圈牢之养物〕指牲畜。
〔流闻〕传闻。
〔东军〕伐吴之军。
〔衄(nǜ)〕鼻出血,引申为挫折,指曹休为吴军所败。
〔袂(mèi)〕衣袖。
〔衽(rèn)〕衣襟。此句描写激动奋起之状。
〔吴会〕吴郡与会稽郡,在今江苏和浙江,当时属吴国。
〔先武皇帝〕指魏武帝曹操。
〔极〕至。
〔赤岸〕赤壁,在今湖北蒲圻。
〔沧海〕指渤海。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
〔玄塞〕北部的长城。
〔预〕预备,事先准备。
〔制变〕随机应变。
〔殉〕以身从物为殉。
〔景钟〕晋景公所铸之钟。春秋时期晋将魏颗打败秦军,晋景公将其功勋刻在钟上,称景公钟。事见《国语·晋语七》。
〔竹帛〕竹简和帛书,即史书。
〔“故奔北”二句〕春秋时期,秦国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曾为晋军所败,被俘。秦穆公仍然任用他们为将,后来终于打败晋军。事见《史记·秦本纪》。鲁将曹沫曾三次被齐国打败,鲁国被迫割地求和。后鲁庄公与齐桓公会盟,曹沫以匕首刺桓公,桓公乃答应归还鲁国的侵地。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绝缨”二句〕春秋时期,楚庄王与群臣夜宴。烛灭,有人暗中引美人的衣服。美人挽其缨,以告楚王。王乃命群臣皆绝缨,然后举火。后楚与晋战,引美人衣者奋力作战,以报楚王。事见《说苑·报恩》。秦穆公所乘之马走失,为野人所食,穆公不仅不怪罪野人,还赐给他们酒食。后秦与晋战,穆公被围,野人戮力为穆公战斗,打败晋人。事见《吕氏春秋·爱士》。“赵”疑是“秦”之误。
〔先帝〕指魏文帝曹丕。
〔威王〕任城王曹彪的谥号。
〔先朝露〕早晨的露水不久即干,比喻不久于人世。
〔填沟壑〕身死被埋。
〔昭〕显示。
〔卢狗〕即韩卢,一种名犬。
〔韩国〕齐人,善相狗。韩国相狗事见《战国策·齐策三》。
〔齐楚之路〕指远路。
〔搏噬〕搏击撕咬。
〔惟度〕思量。
〔於(wū)邑〕愁闷。
〔博〕对弈一类的游戏。
〔企〕提起脚后跟。
〔抃(biàn)〕打拍子。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自荐跟随平原君前往楚国游说。《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陪隶〕陪臣,此处指家臣。
〔寤(wù)主〕使君主醒悟。
〔寤〕通“悟”,醒悟。
〔巍巍〕盛大貌。
〔多士〕众多贤士。
〔《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自衒(xuàn)〕自我夸耀。
〔自媒〕女子自己做媒人。
〔《越绝书》“衒女不贞,衒士不信。”“干时”二句〕道家以清静无为为宗旨,因此以干时求进为大忌讳。
〔干〕求。
〔分形同气〕指骨肉至亲。
〔《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分形〕从同一个身体中分出来的形体。
〔同气〕气血相同。
〔末光〕微小的光亮。
〔垂〕施,赐。
〔神听〕英明的听察力。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92—232 三國魏沛國譙人,字子建。曹操子。夙慧,有文才。早年為操所愛,漢獻帝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臨淄侯。一度欲立為太子,但任性而行,失寵。兄曹丕為帝,黃初三年,封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王,備受猜忌。明帝太和三年,徙封東阿王,又改封陳王。每冀試用,終不能得。十一年中三徙都,郁郁而終。謚思。世稱陳思王。文才富艷,善詩工文,與曹操、曹丕合稱三曹。所作經后人輯為《曹子建集》。